他們想把 ChatGPT,做成下一代 iPhone

圖片來源:由無界 AI生成

當全世界都在為大模型和 AI 瘋狂時,Apple 已經徹底掉隊了。

iPhone 革了功能機的命,現在,有人要在 AI 時代,革 iPhone 的命了。

11 月 9 日,Humane 正式推出 AI Pin,這是由 OpenAI 提供技術支援的可穿戴設備,專為與大型語言模型交互而設計。 這款設備允許使用者通過說話,來撥打電話、發送簡訊和搜索資訊,還擁有激光顯示幕,直接將手掌變成一個迷你螢幕。

Humane 是一家由前蘋果設計師成立的 AI 初創公司,最新估值為 8.5 億美元,Sam Altman 是它最大的外部股東,除此之外,背後還有微軟、Salesforce 等巨頭支援者。

幾天前,OpenAI 開發者大會讓整個科技行業夜未眠,揭開了模型產品化和生態化的序幕,如今,AI Pin 打出了可以隨身攜帶人工智慧的旗號。

科技行業已經有太多未能流行的可穿戴產品,AI Pin 能成功嗎?它會成為人工智慧的 iPhone 嗎

01 可穿戴 ChatGPT

只需與 Pin 交談或觸摸它,說出你想要做或知道的事情,它就會自動發生。

Humane 推出的這款 AI Pin 可以拆為兩部分,包括主電腦設備 Pin,和一個電池組,通過磁性連接,可以貼在衣服上。 設備最顯著的特點在於弧形頂部,其中裝有超廣角攝像頭、光和深度探測器,以及鐳射投影儀

AI Pin|人性化

在使用方面,設備可以通過說話、做手勢、點擊等進行控制,內置攝像頭可以拍攝 1300 萬像素的照片,使用鐳射將視覺介面投射到人的手掌上。

輕按 Pin,然後將手掌移入視野中,即可啟動其鐳射,鐳射將圖像和文本以藍綠色調的波長投射到使用者的手上,這種 720p 解析度系統被稱為「鐳射墨水顯示幕」。

傾斜手部,可以變換顯示的選項,而揮動手勢,則可以滑動到不同的功能表,用戶通過拇指和食指併攏輕按「按兩下」選項,然後短暫合攏手就會返回主螢幕

AI Pin 鐳射投影到手掌|Humane

AI Pin 由高通的驍龍處理器提供動力,主要用語音連接 AI 模型,ChatGPT 訪問實際上是該設備的核心功能之一,由 GPT-4 提供動力。 其操作系統叫 Cosmos,據稱是「面向人工智慧時代的操作系統」。

與手機語音助手的不同之處在於,這個設備不是通過發出「嘿 Siri」來喚醒,它不會使用喚醒詞,而是必須通過點擊或觸摸等手段來手動激活設備,確保它不會總是監聽或錄音,此時 Pin 的「信任燈」會閃爍,讓人知道它正在收集數據。 Humane 還稱,用戶的數據不會用於訓練 AI。

在你與它互動之前,它不會做任何事情。 」Humane 聯合創始人 Imran Chaudhri 稱。

那麼,它具體能做些什麼? 據 Chaudhri 介紹,用戶可以通過說話,讓 AI Pin總結電子郵件,發送簡訊,播放歌曲,拍照,撥打電話,將食物舉到攝像頭前以獲取營養資訊,以及實時翻譯等等,未來還打算添加導航和購物功能,或向開發人員開放,以構建自定義程式。

相比 Siri、Alexa 和 Google Assistant 等工具,AI Pin 可以跟蹤從一個問題到下一個問題的對話,而不需要明確的上下文,它還能夠編輯問題中的某個單詞,而不是像其他工具那樣要求使用者從頭到尾重複文本來糾正錯誤。

據稱,從明年初開始,Pin 的攝像頭據稱將支援 AI 卡路里計算功能,比如,AI Pin 可以通過捕獲碗中的杏仁和其他可能吃的食物,來跟蹤人們全天攝入的蛋白質量。

「AI Pin 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隨身攜帶人工智慧,開啟一個無縫、無螢幕、感知的新時代的個人移動計算。 」Humane 高管稱。

對比智慧眼鏡和 AR 耳機等之前的可穿戴設備,Chaudhri 稱,AI Pin 的設計目的是減少侵入性,但功能同樣強大,並且人們可以舒適地佩戴一整天,而不會破壞他們的髮型。 「我們希望獲得更多知識、更多資訊。 我們只是希望以一種能讓我們保持現狀的方式。 」

AI Pin 贴在衣服上|Humane

「Pin」這個名字也旨在喚起「將它貼在衣服上的感覺」。 設備總重約55克,佩戴時需要將磁性電池組放在襯衫或其他衣服的內部,然後讓Pin本身上的磁鐵將其固定到位。 此外,單獨出售的夾子可以將 Pin 連接到較厚的衣服或包帶上。

據悉,這款設備起售價 699 美元,此外還有每月 24 美元的 Humane 訂閱費,包括 AI Pin 的專用手機號碼以及無限的通話、簡訊和數據。

AI Pin 將於 11 月 16 日開始接受訂購,明年初發貨。

02 脫胎蘋果,OpenAI 加持

Humane 是 OpenAI 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押注的 AI 初創公司,成立五年,位於三藩市,最新估值達到 8.5 億美元

這家公司由兩名前蘋果高管夫妻 Imran Chaudhri 和 Bethany Bongiorno 創立,兩人總是喜歡像賈伯斯那樣,在產品發佈場合穿黑色衣服,他們組建了一支由數十名前蘋果設計師、工程師和高管組成的團隊。

兩名創始人在蘋果工作時相識,Chaudhri 彼時在人機介面團隊,領導了 iPhone 主屏幕的設計,Bongiorno 則是 iPhone 和 iPad 的項目經理。 他們在 2016 年底決定離開蘋果,開始自己的事業。

「包括 Mac 的復興、iPod 的開發、多點觸控技術的發展,以及之後的一些產品,比如 Watch、AirPods 和 HomePod 等,這些都是我在幾年前離開之前完成的。 」Chaudhri 稱,他已經在蘋果工作了 22 年。

Humane 聯合創始人 Imran Chaudhri、Bethany Bongiorno|Humane

根據LinkedIn資料顯示,Humane的260多名左右員工中,約有100人曾在蘋果公司工作過。

至今,該公司已從微軟、軟銀、Tiger Global、高通、 OpenAI 創始人 Sam Altman 和 Salesforce 首席執行官 Marc Benioff 等投資者那裡籌集了超過 2 億美元資金。

其中,**Sam Altman 共參與了這家公司的三輪投資,包括今年的 C 輪融資,是公司的最大的外部股東,持股近 15% **。

Sam Altman 曾表示,AI 將成為人類與計算機交互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Humane 也不是 Sam Altman 支援的唯一一家人工智慧硬體公司,目前他除了投資 Humane,還投資了另一家 AI 初創公司 Rewind AI,該公司計劃製作一種項鍊,可以記錄人們所說和聽到的內容。

Sam Altman 類似的投資還不少。 據 The Information 報導,Sam Altman 曾秘密會見了著名的前蘋果設計師 Jony Ive,商討創建一家公司,兩人據稱正在構想「人工智慧的 iPhone」,並已向軟銀首席執行官孫正義謀求資金支援,據稱涉及 10 億美元。

這個想法聽起來與 Humane 多年來秘密研發的產品非常相似:一款部分基於 OpenAI 技術構建的可穿戴助手,即如今正式發佈的 AI Pin。

矽谷其實一直在試圖超越 iPhone 的統治,但太多新的嘗試,從未能取代智能手機。 但生成式 AI 成正在為新變數,為下一次飛躍提供驅動力,科技公司們已經開始圍繞生成式 AI 構建硬體設備。

Humane 聯合創始人 Chaudhri 曾在 Ted 演講為新產品預熱|Humane

「為了讓人類與科技的關係真正超越屏幕,我們需要一些完全不同的東西。 」Humane 聯合創始人 Chaudhri 說道。

Meta 首席執行官紮克伯格今年在自家產品發佈會上稱:「在去年的人工智慧突破之前,我有點認為只有在我們調整全息圖和顯示幕等方面后,智慧眼鏡才會變得無處不在。」 「現在,我認為人工智慧部分對於智慧眼鏡的廣泛採用,與任何其他增強現實功能一樣重要。」

然而,Humane 聯合創始人 Chaudhri,並不認為像這樣的 AR/VR 眼鏡是答案。 在他看來,它們只是將今天生活中已經存在的屏幕,移動到離眼睛僅有毫米距離的地方,將人與世界之間增加了更多隔閡。

未來不在你的臉上。 」

Humane 借鑒了蘋果的公司文化,發表了關於構建「人類與計算機之間的下一個轉變」的宏大聲明,以及將人工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願景。 他們現在押注的是,讓人可以用一種新的、侵入性較小的方式與計算機交互。

「這種體驗是無螢幕的,無縫的和有感知的,讓你能夠在訪問計算能力的同時,留在你周圍的環境中,修復一種已經過時的平衡。 」Chaudhri 稱,「使人類與技術的關係真正超越螢幕。 」

對 Humane 的前景產生質疑的人並不是沒有,但支援者認為,AI Pin 或許如同第一代 iPod,儘管笨重且功能寥寥,但它為智能手機的革命奠定了基礎,Humane 正在朝構建完整的生態系統踏出第一步,構建面向 AI 的操作系統事實上也體現了這種野心

「我們本質上是技術樂觀主義者,」Humane 聯合創始人 Bongiorno 說道。 「但我們認為現在也是質疑一切,以構建更好事物的時候了。 」

而 AI Pin,只是一個開始。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