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覽全球加密概念股分析

中級3/7/2025, 10:30:59 AM
深入剖析全球 160 間上市加密概念股,包括資產驅動型公司如 MicroStrategy、礦業巨頭 Marathon Digital、交易平臺 Coinbase 等六大類型企業。本文探討 2025 年比特幣 ETF、川普政策與 AI 融合對市場影響,分析 MicroStrategy 財務策略、Metaplanet 比特幣避險模式與礦業公司綠能轉型。系統梳理各類概念股當前市值、持幣量與業務創新,並解析機構資金流入、比特幣減半與監管環境為市場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為市場參與者提供全面而專業的加密資本市場指南。

一、引言

加密貨幣與區塊鏈技術重新定義了金融市場,並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加密概念股為投資者提供了參與該領域的間接方式,涵蓋資產驅動、挖礦、交易平臺、基礎設施等領域。本文將分析全球加密概念股的分類與代表公司。

加密貨幣在過去十年從小眾實驗發展為全球金融體系重要部分。 2024年隨著政治選舉與川普獲勝,Coinbase和礦業股上漲,比特幣突破10萬美元創新高。

近期區塊鏈技術創新推動市場擴張,提升相關企業市值。投資機構參與和比特幣ETF上市帶來監管紅利,使加密貨幣從小眾市場轉變為與傳統資本市場接軌的新興領域。

比特幣 ETF 概覽

像是由灰度基金(Grayscale)領先的比特幣信託(GBTC)就是為傳統投資者進入加密市場設置的橋樑,讓幣圈外的一般投資者也能有機會參與加密的金融遊戲。據Coinglass數據顯示,截止到2025年1月6日收盤,比特幣ETF總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136億美元左右,總成交額約27.5億美元。

其中,灰度比特幣信託基金ETF(GBTC)管理資產 202億美元左右,而由貝萊德管理的 IBIT(iShare Bitcoin Trust) 管理資產超過 540億美元,這顯示了傳統投資者對加密貨幣這一新興的資產類別有著高度興趣和信心。


(截圖自 https://www.coinglass.com/zh-TW/bitcoin-etf)

除了比特幣ETF外,近些年的加密貨幣概念股也隨之增多,由於越來越多的公司意識到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巨大潛力,因此積極的納入其公司的戰略佈局,這無疑是進一步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而資本市場也有機會在區塊鏈的驅動下有更大的發展潛力。所以本篇將疏理全球的加密貨幣相關概股,幫助投資者能更好的瞭解。

二、加密概念股的分類

截至2025年2月份,當前加密貨幣市場總市值為3.15兆美元,據BitcoinTreasuries的數據顯示,持有比特幣的實體有160個,其中持有比特幣的上市公司有79個總實體數的一半。


(截圖自 https://bitcointreasuries.net/)

從 treasuries.bitbo.io數據庫也能看到,持有比特幣的實體中按BTC持有量來看,比特幣集中在ETF、國家儲備和上市公司。這再度表示機構和政府對加密貨幣對看好,以及加密貨幣在向傳統金融靠攏。


(截圖自 http://treasuries.bitbo.io/)

隨著市場結構變革,2025年全球加密監管加速落地,受川普政策及AI發展影響,投資者轉向人工智能、加密支付、RWA及DeFi領域。

越來越多公司不僅將加密貨幣納入資產配置,還在原有業務中融合AI、綠能、支付等創新元素。基於此,我參考水滴資本的分類,將79間加密概念上市公司重組為六大類,並選取各類代表企業分析其現況特點。

(分類參考文自https://www.theblockbeats.info/news/55855)

六大類加密概念股

加密概念股根據其業務模式和與加密貨幣的相關性,我將分為以下六大類型,並列出其中的代表性企業及其具體業務方向。六大類分別為資產驅動型、加密貨幣礦業、交易平臺和支付服務、區塊鏈技術和基建、AI和加密融合以及混合業務。


(圖:六大類加密概念股,彙整製圖Deniz)

1、資產驅動型概念股

資產驅動型公司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作為重要資產配置,利用其價值增長來提升公司的淨值和市場地位。這類公司主要透過兩種方式運用比特幣:

1)將比特幣視為核心資產以增加公司資本價值

2)作為對衝通膨的避險工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為 MSTR 和 Metaplanet。

MicroStrategy Inc. (MSTR):規模最大的比特幣國庫公司

MicroStrategy(微策略)於 2025年2月5日正式更名為 Strategy,並將品牌標誌改為 比特幣橙色,彰顯其「比特幣國庫公司」的定位。在 創辦人 Michael Saylor 的領導下,該公司自 2020 年起 大舉投資比特幣,成為全球最早、規模最大的企業級 BTC 持有者,同時,Michael Saylor 也是幣圈中企業家KOL,其發言備受關注。

截至 2025 年 2 月,MicroStrategy 持有 478,740 枚比特幣,總價值 約 463.3 億美元,平均持倉成本約 6.5 萬美元/BTC。該公司堅定執行 比特幣本位財務戰略,並透過 發行可轉債與額外融資 進一步增持 BTC,使其在加密市場的影響力持續提升。

Metaplanet Inc.:Nippon MicroStrategy

Metaplanet 是日本首家以比特幣為核心資產的上市公司,2024 年 4 月起 轉型為 BTC 優先策略公司,類似 MicroStrategy 的資本模式。原本業務為酒店業,但透過 「比特幣優先戰略」持續增持 BTC,成功吸引市場關注,成為 日元避險資產 代表企業之一。

  • 2024 年股價飆升超過 4,000%,成為日本股市最受關注的成長股之一。
  • 2025 年 2 月,Metaplanet 再次斥資 40 億日圓 增持 BTC,持倉增至 2,031 BTC,比特幣資產價值超過 1.95 億美元,進入 全球上市企業 BTC 持倉 Top 15。
  • 透過 BTC 對衝日元貶值風險,並計劃進一步擴大比特幣財務配置,以提升市場競爭力。

總結與投資關注點

  • MicroStrategy 以 企業級 BTC 財務策略 成為全球最大比特幣持有者,持續透過 發債增持,影響市場走勢。
  • Metaplanet 則是 亞洲市場首家比特幣本位企業,成功吸引避險資金,市場價值快速攀升。
  • 資產驅動型概念股 與 比特幣價格高度相關,BTC 漲勢可推動企業估值,但若市場回調,則可能面臨較大風險。

2、加密貨幣挖礦業概念股

加密貨幣挖礦企業透過運營大型挖礦設施獲取比特幣,並在能源管理、設備效率與財務策略上不斷優化。隨著 2024 年比特幣減半即將來臨,礦業公司正進入「規模化擴張+成本控制」的關鍵時期,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包括:

算力擴張:提升挖礦設備效率,增強算力競爭優勢

能源成本管理:尋求低電價資源,與可再生能源合作

財務與資本運營:HODL 策略 vs. 靈活現金流管理

Marathon Digital Holdings (MARA):美國最大礦企,HODL 策略強化資產價值

Marathon Digital Holdings 是美國最大的比特幣挖礦公司之一,持有超過 45,000 BTC,為全球比特幣持倉最多的礦企。該公司強調 HODL 策略,並透過 發行 2.5 億美元可轉換債券 籌資,以擴大挖礦產能。截至 2025 年 2 月,Marathon 挖礦產量 增加 1,265 BTC,總市值達 44.35 億美元,顯示其 透過槓桿操作提升資產價值 的策略。

Riot Platforms Inc. (RIOT):低成本策略,強調現金流管理

Riot Platforms 是美國另一家主要比特幣礦企,採取 低成本挖礦策略,電力成本業界最低(3.1 美分/kWh),大幅降低運營開支。該公司持有 18,200 BTC,儘管低於 MARA,但其 現金流與風險管理更為穩健。 2024 Q3 營收 8,480 萬美元,同比增長 65%,顯示其運營效率與盈利能力持續改善。

挖礦市場趨勢與未來挑戰

  1. 2024 比特幣減半後,挖礦難度將提升,只有具備 高算力+低成本 優勢的企業能在競爭中生存。
  2. 能源成本影響仍是關鍵,MARA 與 RIOT 均已與可再生能源供應商合作,以降低長期電費開支。
  3. 比特幣市場價格波動 仍將直接影響礦企財務狀況,HODL 策略的企業如 MARA 可能受牛市影響較大,而 RIOT 這類 現金流管理型企業則更具防禦性。
  4. 機構資本將影響市場格局,未來更具資本實力的企業將透過收購與技術升級,進一步提升市場佔比。

3、加密貨幣交易平臺與支付服務

隨著比特幣 ETF 推出與機構資金湧入,加密貨幣交易平臺與支付服務概念股成為市場熱點。這類公司負責加密貨幣交易、支付、資產管理與清算,在傳統金融與區塊鏈經濟融合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主要業務模式包括 交易所運營、支付解決方案、機構級資產管理與 DeFi(去中心化金融)應用,推動數位資產的流通與普及。

Coinbase 是機構投資者的首選交易所,2024 Q4 營收增長 137%,主要受比特幣 ETF 推動的機構交易量提升。該公司積極拓展 Coinbase Prime 以服務機構客戶,並推出以太坊 L2 網路 Base,強化去中心化生態。

Bakkt Holdings 則專注於企業與機構級資產託管與支付,儘管曾面臨市場整合壓力,仍透過與 美國銀行(BoA)、富國銀行(Wells Fargo) 及 星巴克(Starbucks) 合作,探索數位資產在支付領域的應用。

Block Inc.(SQ) 透過 Cash App 促進比特幣支付,並進軍 比特幣挖礦設備與自託管錢包市場。其 Bitkey 硬體錢包 已開始出貨,可與 Cash App 和 Coinbase 交易平臺無縫整合。

此外,Ripple Labs 透過 XRP 擴展銀行支付與跨境清算合作,儘管面臨監管挑戰,仍持續獲得大型金融機構採用,推動 DeFi 與傳統支付的融合。

加密貨幣交易與支付產業正呈現三大關鍵趨勢:

  1. 機構採用加速:比特幣ETF獲批催化機構資金流入,Coinbase等合規交易所交易量大幅提升(2024年Q4同比增長137%),平臺需開發更多機構級產品以維持競爭力。
  2. 支付生態擴張:PayPal、Visa、Block Inc.等大型支付公司積極推出區塊鏈支付解決方案,比特幣與穩定幣支付應用日益普及,數字資產與傳統金融正加速融合。
  3. 監管分化效應:SEC監管趨嚴使市場格局重塑,Coinbase等積極合規的交易所(如獲得香港與歐盟牌照)將獲得競爭優勢,而小型交易所面臨生存壓力,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平臺合規性與DeFi、L2等技術發展趨勢。

4、區塊鏈技術與基礎設施概念股

區塊鏈技術與基礎設施公司專注於 底層技術開發、智能合約、安全解決方案、去中心化存儲、數據驗證與區塊鏈即服務(BaaS) 等核心領域。這類公司推動了區塊鏈產業的可擴展性、安全性與效率,在傳統金融、企業應用、Web3 生態與數字資產基礎建設中扮演關鍵支撐角色。

DMG Blockchain Solutions Inc. (DMGI.V):區塊鏈解決方案與網絡安全

DMG Blockchain Solutions Inc.為加拿大區塊鏈技術公司,提供基礎設施管理、挖礦支持、網絡安全與合規服務。專注碳中和挖礦技術與挖礦即服務(MaaS),讓機構安全參與比特幣挖礦。

截至2025年2月持有423枚比特幣,推出Terra Pool全球首個碳中和挖礦池,與北美可再生能源供應商合作降低碳足跡。積極參與區塊鏈數據鑑識與監管技術,協助政府企業進行風險監測,與美國SEC、加拿大OSC合作提升市場透明度與合規性。

DeFi Technologies (NEO: DEFI):橋接傳統金融與區塊鏈

DeFi Technologies專注去中心化金融基礎設施開發,為機構投資者提供區塊鏈金融解決方案。透過子公司Valour Inc.推出合規數字資產ETP產品,讓傳統投資者在股票市場參與加密貨幣投資。

2025年1月與瑞士銀行合作推出比特幣ETP,持有204.3枚BTC作儲備。 Valour ETP產品已在德國、瑞士和北歐主要交易所上市,成功打開歐洲機構投資市場。面對監管挑戰,正開發符合傳統金融標準的DeFi產品,致力成為機構資金進入區塊鏈金融的橋樑。

市場趨勢與投資關注點

  • 區塊鏈應用滲透,基礎設施市場擴張:隨著企業與政府機構採用率提升,對合規安全的基礎設施需求激增,BaaS服務、智能合約驗證與區塊鏈數據鑑識成為三大成長領域。
  • 可持續發展與合規成關鍵驅動力:碳中和挖礦技術(如DMG的可再生能源礦池)符合ESG投資趨勢,而DeFi領域則以符合MiCA等監管標準的合規產品(如Valour ETP)更具市場優勢。
  • 新興技術融合創造投資機會:隨著AI與Web3技術深度融合,去中心化身份(DID)、隱私計算與區塊鏈安全將成為下一代基礎設施投資熱點,提供長期增長潛力。

5、人工智能與加密融合概念股

AI 與區塊鏈的融合正在加速,這類公司利用 AI 進行 區塊鏈數據分析、智能合約優化,並探索 AI 驅動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s)。這一結合可提升 網絡安全性、運算效率,並在 去中心化身份驗證(DID)、金融分析、供應鏈管理 等方面帶來創新應用。

Nano Labs Ltd. (NA):區塊鏈與AI算力基礎設施提供商

Nano Labs(豪微科技)專注於 區塊鏈算力與 AI 計算的 IC 設計,核心產品涵蓋 高通量計算(HTC)、高性能計算晶片(HPC),並提供分佈式存儲解決方案,推動 AI 與 Web3 的融合。

其 Cuckoo 3.0 晶片 針對 PoW 挖礦與 AI 計算 進行優化,有效提升算力效率並降低能耗。此外,公司亦積極佈局 零知識證明(ZK Proof)加速技術,探索區塊鏈驅動的 AI 訓練與數據存儲,在 AI+Web3 領域具備競爭力。

2024 年 12 月,公司購入 360 枚比特幣,至今仍持有,顯示對數字資產的長期信心。財務方面,2024 年上半年營收達 2,470 萬人民幣(約 350 萬美元),毛利率轉正,淨虧損縮減至 5,910 萬人民幣,隨著 AI 與區塊鏈算力需求上升,Nano Labs 具備強勁的技術創新與市場發展潛力。

KULR Technology Group (KULR):永續能源儲存與熱管理先驅

KULR 是美國領先的 熱管理與能源解決方案 企業,專注於 AI 運算、高效能計算、區塊鏈基礎設施與航太電動車領域。公司運用 NASA 技術 開發 無振動風扇(KULR Xero Vibe™)、碳纖維散熱技術與智能電池管理系統,為 AI 數據中心與比特幣礦機 提供高效散熱與能源管理解決方案。

KULR 積極推動 AI 與區塊鏈技術融合,透過 智能電池管理與供應鏈追蹤 提升能源效率,並與 數據中心與 AI 晶片企業合作,拓展 Web3 應用。

在數字資產配置方面,KULR 自 2024 年 12 月開始持有比特幣,三個月內累積 610 枚 BTC,並透過 BTC Yield 計畫實現 167.3% 收益率。公司採取 現金與 ATM 股權計劃支撐 BTC 投資,展現對加密資產的長期信心。

市場趨勢與投資關注點

  1. 算力與技術融合: AI與區塊鏈計算基礎設施深度整合,Nano Labs、Nvidia等開發專用高效能晶片,同時服務於AI訓練與PoW挖礦,顯著提升算力效率並降低能耗。
  2. 永續基礎設施: 智能能源管理成為關鍵競爭點,KULR等企業提供散熱與電池管理系統,為AI計算與挖礦優化能源使用,同時推動Web3應用的商業化落地。
  3. 安全與效率提升: AI驅動的金融創新正加速發展,包括自動化智能合約審查、去中心化身份驗證(DID)改善,以及AI在預測分析、風險管理領域與區塊鏈結合,創造全新投資機會。

6、多元業務型概念股:跨產業融合的先行者

「多元業務型加密概念股」指涉足多領域的企業,除比特幣挖礦或區塊鏈技術外,業務還擴展至AI計算、高效能雲端運算、機器學習與能源管理等科技領域。這類公司擁有強大基礎設施,能靈活應對市場變化,透過多元收入來源降低加密市場波動風險,積極探索新興技術應用。

在160間上市公司的概念股中,擁有500顆以上比特幣的Hut 8 Mining(HUT)是最典型代表。該公司除比特幣挖礦外,積極進軍AI計算與高效能算力雲端運算領域,獲Coatue投資支持,展現強勁成長動能。

Hut 8 Mining(HUT):從挖礦轉型為 AI 算力龍頭

Hut 8 Mining 作為北美領先的比特幣挖礦公司,已成功轉型,擴展至 AI 計算、機器學習(ML)、視覺特效渲染(VFX)與雲端運算,透過AI算力服務,建立更穩健的業務模式,降低對比特幣市場波動的依賴。

截至 2025 年 2 月,Hut 8 持有 10,208 枚比特幣(約 9.9 億美元),位居上市加密概念股前列。 2024 年 Q3 營收 4,370 萬美元(年增 101.38%),淨利 90 萬美元,成功扭虧為盈,EBITDA 達 560 萬美元,財務狀況明顯改善,反映 AI 算力與雲端業務的成長潛力。

業務多元化佈局

  • 環保挖礦:擴展北美低成本可再生能源挖礦設施。
  • AI 算力服務:提供 AI 訓練與機器學習算力,進軍高效能運算領域。
  • 影視產業合作:支援 VFX 渲染與後製,開拓算力商業應用。

2024 年下半年,Hut 8 獲 Coatue 投資,進一步鞏固 AI 運算市場地位。未來,公司將深化與 AI 企業合作,拓展 AI 雲端算力業務,並透過可再生能源降低營運成本,提升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表現。隨著 AI 產業持續成長,Hut 8 有望進一步擴大其業務版圖,實現多元化收入來源。

同樣在業務上進行擴張和轉型的:Bit Digital(BTBT)、Cango Inc.(CANG)

雖然 Bit Digital 也在探索 AI 與 Web3 服務,但目前仍以 比特幣挖礦 為核心,AI 業務尚未形成穩定的營收模式,因此仍歸類為 加密貨幣挖礦概念股。若未來 AI 業務能顯著增長,或許有機會轉入多元業務型概念股。

至於 Cango Inc.,其主要業務仍是 汽車交易與供應鏈管理,雖然 2024 年 11 月進軍比特幣挖礦業務,但規模仍然有限,目前更像是一家嘗試涉足加密貨幣的傳統企業,而非真正的多元業務型概念股,所以暫時沒列入此分類。

三、總結

加密概念股的主要3特點

1、產業多元化與融合趨勢

加密概念股已從單一的礦業、交易所、區塊鏈技術企業,擴展至 AI 計算、數據中心、Web3 基礎設施、能源管理 等多元領域。這不僅提升了企業的業務韌性,也推動了 Web3 與傳統科技產業的深度融合。例如 Canaan(嘉楠科技) 由 ASIC 礦機制造商轉型 AI 晶片與算力設備公司,Hut 8 Mining 則進軍高效能 AI 算力市場,這種多元佈局使加密概念股的投資標的更加豐富。

2、企業級比特幣財務策略崛起

許多加密概念股不再單純依賴交易或挖礦收入,而是直接持有比特幣作為企業級財務策略,用來對衝通膨、管理資本流動性。如 MicroStrategy(Strategy) 已成為全球最大比特幣企業持倉者,Metaplanet(日本) 亦複製相似策略,利用 BTC 對衝日圓貶值。這類企業的成長潛力與財務穩健性,將受比特幣市場價格影響,形成潛在風險。

3、AI 與Web3的融合加速

隨著 AI 伺服器需求激增,加密概念股正積極拓展高效能算力市場。例如 Hut 8 提供 GPU-as-a-Service,支援 AI 訓練,Nano Labs 開發 AI + 區塊鏈計算晶片,加強 DePIN(去中心化基礎設施),KULR 則優化 AI 伺服器與礦機散熱與能效管理。 AI 與 Web3 技術的相互加持,將成為產業未來重要發展方向。

投資加密概念股的風險與機遇

市場泡沫與監管的不確定性

儘管加密概念股的成長潛力巨大,但投資者仍需關注市場波動與監管風險。比特幣價格、區塊鏈技術政策與 AI 基礎設施發展,將直接影響這類公司的股價表現。比如:

監管挑戰:全球政策分歧與影響

加密概念股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全球監管政策不確定性。美國監管趨嚴,SEC強化對交易所與DeFi平臺合規要求,如Coinbase、Kraken等企業合規成本上升。比特幣ETF雖獲批,但其他加密資產ETF審查存在變數,影響資金流向。部分州(如紐約)推動PoW挖礦禁令,要求100%可再生能源,挑戰礦企的運營。

歐洲監管較明確,2024年MiCA法規為數字資產提供清晰法律框架,使DeFi Technologies(NEO: DEFI)等企業能在德國、瑞士推出合規ETP產品。歐洲交易所對比特幣ETP接受度較高,資本市場相對穩定。

亞洲市場呈現分歧,香港、新加坡對加密資產較為友善,香港推行虛擬資產交易所牌照,日本Metaplanet受惠於比特幣友善政策。中國大陸則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交易與挖礦,迫使礦工如Bit Digital(BTBT)轉向北美。

市場週期影響:政策與金融化的雙重變數

比特幣的市場週期已不再僅受減半影響,全球政策與金融化進程正成為新的決定因素。近期,美國政府計劃建立加密貨幣戰略儲備,推動比特幣進一步納入國家級資本管理,並影響其市場價格。同時,國際經濟不確定性上升,使比特幣作為避險資產的重要性增強。

隨著比特幣 ETF 的普及,越來越多機構參與加密資產,促使 Coinbase、MicroStrategy 等概念股受益,但也使其股價更易受宏觀市場變動與監管政策影響。未來,若監管趨嚴或經濟政策轉向,加密企業的資本配置與現金流管理將面臨挑戰。

AI 與 Web3 融合挑戰:技術、數據與監管的多重門檻

AI與區塊鏈的融合雖然帶來去中心化智能運算的潛力,但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算力需求與能源消耗是主要瓶頸,AI 訓練需要極高的計算資源,對區塊鏈基礎設施形成負擔,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成為關鍵。

其次,高品質數據的匱乏影響 AI 模型訓練,特別是 Web3 世界的去中心化數據管理,難以確保數據一致性與有效性。此外,技術融合的挑戰也不可忽視,AI 與區塊鏈的應用場景仍需跨學科合作,從智能合約優化到去中心化 AI 訓練,技術落地仍存在障礙。

監管方面,全球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影響 AI 與 Web3 領域的發展。比如,部分國家對 AI 訓練數據施加嚴格規範,而去中心化應用(DApps)如何符合傳統法規仍是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人機融合的倫理與安全挑戰也成為關注焦點,如何確保 AI 的自治性不會影響區塊鏈去中心化精神,還需要行業進一步的探索。

機遇:數字經濟與科技創新的交匯點

加密概念股處於 數字資產金融化、AI與區塊鏈融合、全球支付變革 的核心位置,帶來長期機遇。比特幣從投機資產轉向企業級財務工具,MicroStrategy、Metaplanet、Hut 8 Mining 將BTC用作避險資產,ETF推動市場流動性提升。

AI與區塊鏈融合為算力市場創造新機會,Hut 8提供AI計算服務,Nano Labs開發AI兼容晶片,KULR優化能源管理。這促進去中心化AI訓練、算力市場化、數據隱私等新模式,推動Web3落地。

同時,支付體系變革加速,Visa、Mastercard測試區塊鏈支付,DeFi Technologies推動合規數字資產投資。隨穩定幣與CBDC發展,加密資產轉向全球支付基礎設施,若更多國家將比特幣納入國家儲備,相關概念股價值將顯著增長。

過去與未來

綜合來看,加密概念股已不再侷限於傳統的比特幣礦業或交易所,而是涵蓋 AI、區塊鏈基礎設施、Web3雲端運算與企業級資本管理 等領域。所以投資者在考慮選擇加密概念股的時候可以從三方面考慮:

  1. 產業趨勢與公司技術競爭力:選擇擁有 長期競爭優勢(如AI、算力基礎設施、能源管理) 的公司,而非單純依賴加密貨幣價格變動的企業。
  2. 比特幣策略與財務穩定性:關注企業的 BTC持倉規模、負債比率與現金流管理,確保公司能夠在市場波動中保持穩健運營。
  3. 監管風險與市場週期:隨時關注監管政策變化,以及 比特幣減半、ETF批准等市場事件 對企業業務模式的影響。

最後,隨著Web3基礎設施與AI運算需求增長,加密概念股的成長潛力依然可觀,但投資者仍需審慎評估風險與機遇,以捕捉未來市場變革的最大紅利。

Author: Deniz
Translator: Viper
Reviewer(s): Pow、KOWEI、Elisa
Translation Reviewer(s): Ashely、Joyce
* The information is not intended to be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advice or any other recommendation of any sort offered or endorsed by Gate.io.
* This article may not be reproduced, transmitted or copied without referencing Gate.io. Contravention is an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Act and may be subject to legal action.

一覽全球加密概念股分析

中級3/7/2025, 10:30:59 AM
深入剖析全球 160 間上市加密概念股,包括資產驅動型公司如 MicroStrategy、礦業巨頭 Marathon Digital、交易平臺 Coinbase 等六大類型企業。本文探討 2025 年比特幣 ETF、川普政策與 AI 融合對市場影響,分析 MicroStrategy 財務策略、Metaplanet 比特幣避險模式與礦業公司綠能轉型。系統梳理各類概念股當前市值、持幣量與業務創新,並解析機構資金流入、比特幣減半與監管環境為市場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為市場參與者提供全面而專業的加密資本市場指南。

一、引言

加密貨幣與區塊鏈技術重新定義了金融市場,並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加密概念股為投資者提供了參與該領域的間接方式,涵蓋資產驅動、挖礦、交易平臺、基礎設施等領域。本文將分析全球加密概念股的分類與代表公司。

加密貨幣在過去十年從小眾實驗發展為全球金融體系重要部分。 2024年隨著政治選舉與川普獲勝,Coinbase和礦業股上漲,比特幣突破10萬美元創新高。

近期區塊鏈技術創新推動市場擴張,提升相關企業市值。投資機構參與和比特幣ETF上市帶來監管紅利,使加密貨幣從小眾市場轉變為與傳統資本市場接軌的新興領域。

比特幣 ETF 概覽

像是由灰度基金(Grayscale)領先的比特幣信託(GBTC)就是為傳統投資者進入加密市場設置的橋樑,讓幣圈外的一般投資者也能有機會參與加密的金融遊戲。據Coinglass數據顯示,截止到2025年1月6日收盤,比特幣ETF總資產管理規模達到1136億美元左右,總成交額約27.5億美元。

其中,灰度比特幣信託基金ETF(GBTC)管理資產 202億美元左右,而由貝萊德管理的 IBIT(iShare Bitcoin Trust) 管理資產超過 540億美元,這顯示了傳統投資者對加密貨幣這一新興的資產類別有著高度興趣和信心。


(截圖自 https://www.coinglass.com/zh-TW/bitcoin-etf)

除了比特幣ETF外,近些年的加密貨幣概念股也隨之增多,由於越來越多的公司意識到區塊鏈技術帶來的巨大潛力,因此積極的納入其公司的戰略佈局,這無疑是進一步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而資本市場也有機會在區塊鏈的驅動下有更大的發展潛力。所以本篇將疏理全球的加密貨幣相關概股,幫助投資者能更好的瞭解。

二、加密概念股的分類

截至2025年2月份,當前加密貨幣市場總市值為3.15兆美元,據BitcoinTreasuries的數據顯示,持有比特幣的實體有160個,其中持有比特幣的上市公司有79個總實體數的一半。


(截圖自 https://bitcointreasuries.net/)

從 treasuries.bitbo.io數據庫也能看到,持有比特幣的實體中按BTC持有量來看,比特幣集中在ETF、國家儲備和上市公司。這再度表示機構和政府對加密貨幣對看好,以及加密貨幣在向傳統金融靠攏。


(截圖自 http://treasuries.bitbo.io/)

隨著市場結構變革,2025年全球加密監管加速落地,受川普政策及AI發展影響,投資者轉向人工智能、加密支付、RWA及DeFi領域。

越來越多公司不僅將加密貨幣納入資產配置,還在原有業務中融合AI、綠能、支付等創新元素。基於此,我參考水滴資本的分類,將79間加密概念上市公司重組為六大類,並選取各類代表企業分析其現況特點。

(分類參考文自https://www.theblockbeats.info/news/55855)

六大類加密概念股

加密概念股根據其業務模式和與加密貨幣的相關性,我將分為以下六大類型,並列出其中的代表性企業及其具體業務方向。六大類分別為資產驅動型、加密貨幣礦業、交易平臺和支付服務、區塊鏈技術和基建、AI和加密融合以及混合業務。


(圖:六大類加密概念股,彙整製圖Deniz)

1、資產驅動型概念股

資產驅動型公司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作為重要資產配置,利用其價值增長來提升公司的淨值和市場地位。這類公司主要透過兩種方式運用比特幣:

1)將比特幣視為核心資產以增加公司資本價值

2)作為對衝通膨的避險工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為 MSTR 和 Metaplanet。

MicroStrategy Inc. (MSTR):規模最大的比特幣國庫公司

MicroStrategy(微策略)於 2025年2月5日正式更名為 Strategy,並將品牌標誌改為 比特幣橙色,彰顯其「比特幣國庫公司」的定位。在 創辦人 Michael Saylor 的領導下,該公司自 2020 年起 大舉投資比特幣,成為全球最早、規模最大的企業級 BTC 持有者,同時,Michael Saylor 也是幣圈中企業家KOL,其發言備受關注。

截至 2025 年 2 月,MicroStrategy 持有 478,740 枚比特幣,總價值 約 463.3 億美元,平均持倉成本約 6.5 萬美元/BTC。該公司堅定執行 比特幣本位財務戰略,並透過 發行可轉債與額外融資 進一步增持 BTC,使其在加密市場的影響力持續提升。

Metaplanet Inc.:Nippon MicroStrategy

Metaplanet 是日本首家以比特幣為核心資產的上市公司,2024 年 4 月起 轉型為 BTC 優先策略公司,類似 MicroStrategy 的資本模式。原本業務為酒店業,但透過 「比特幣優先戰略」持續增持 BTC,成功吸引市場關注,成為 日元避險資產 代表企業之一。

  • 2024 年股價飆升超過 4,000%,成為日本股市最受關注的成長股之一。
  • 2025 年 2 月,Metaplanet 再次斥資 40 億日圓 增持 BTC,持倉增至 2,031 BTC,比特幣資產價值超過 1.95 億美元,進入 全球上市企業 BTC 持倉 Top 15。
  • 透過 BTC 對衝日元貶值風險,並計劃進一步擴大比特幣財務配置,以提升市場競爭力。

總結與投資關注點

  • MicroStrategy 以 企業級 BTC 財務策略 成為全球最大比特幣持有者,持續透過 發債增持,影響市場走勢。
  • Metaplanet 則是 亞洲市場首家比特幣本位企業,成功吸引避險資金,市場價值快速攀升。
  • 資產驅動型概念股 與 比特幣價格高度相關,BTC 漲勢可推動企業估值,但若市場回調,則可能面臨較大風險。

2、加密貨幣挖礦業概念股

加密貨幣挖礦企業透過運營大型挖礦設施獲取比特幣,並在能源管理、設備效率與財務策略上不斷優化。隨著 2024 年比特幣減半即將來臨,礦業公司正進入「規模化擴張+成本控制」的關鍵時期,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包括:

算力擴張:提升挖礦設備效率,增強算力競爭優勢

能源成本管理:尋求低電價資源,與可再生能源合作

財務與資本運營:HODL 策略 vs. 靈活現金流管理

Marathon Digital Holdings (MARA):美國最大礦企,HODL 策略強化資產價值

Marathon Digital Holdings 是美國最大的比特幣挖礦公司之一,持有超過 45,000 BTC,為全球比特幣持倉最多的礦企。該公司強調 HODL 策略,並透過 發行 2.5 億美元可轉換債券 籌資,以擴大挖礦產能。截至 2025 年 2 月,Marathon 挖礦產量 增加 1,265 BTC,總市值達 44.35 億美元,顯示其 透過槓桿操作提升資產價值 的策略。

Riot Platforms Inc. (RIOT):低成本策略,強調現金流管理

Riot Platforms 是美國另一家主要比特幣礦企,採取 低成本挖礦策略,電力成本業界最低(3.1 美分/kWh),大幅降低運營開支。該公司持有 18,200 BTC,儘管低於 MARA,但其 現金流與風險管理更為穩健。 2024 Q3 營收 8,480 萬美元,同比增長 65%,顯示其運營效率與盈利能力持續改善。

挖礦市場趨勢與未來挑戰

  1. 2024 比特幣減半後,挖礦難度將提升,只有具備 高算力+低成本 優勢的企業能在競爭中生存。
  2. 能源成本影響仍是關鍵,MARA 與 RIOT 均已與可再生能源供應商合作,以降低長期電費開支。
  3. 比特幣市場價格波動 仍將直接影響礦企財務狀況,HODL 策略的企業如 MARA 可能受牛市影響較大,而 RIOT 這類 現金流管理型企業則更具防禦性。
  4. 機構資本將影響市場格局,未來更具資本實力的企業將透過收購與技術升級,進一步提升市場佔比。

3、加密貨幣交易平臺與支付服務

隨著比特幣 ETF 推出與機構資金湧入,加密貨幣交易平臺與支付服務概念股成為市場熱點。這類公司負責加密貨幣交易、支付、資產管理與清算,在傳統金融與區塊鏈經濟融合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主要業務模式包括 交易所運營、支付解決方案、機構級資產管理與 DeFi(去中心化金融)應用,推動數位資產的流通與普及。

Coinbase 是機構投資者的首選交易所,2024 Q4 營收增長 137%,主要受比特幣 ETF 推動的機構交易量提升。該公司積極拓展 Coinbase Prime 以服務機構客戶,並推出以太坊 L2 網路 Base,強化去中心化生態。

Bakkt Holdings 則專注於企業與機構級資產託管與支付,儘管曾面臨市場整合壓力,仍透過與 美國銀行(BoA)、富國銀行(Wells Fargo) 及 星巴克(Starbucks) 合作,探索數位資產在支付領域的應用。

Block Inc.(SQ) 透過 Cash App 促進比特幣支付,並進軍 比特幣挖礦設備與自託管錢包市場。其 Bitkey 硬體錢包 已開始出貨,可與 Cash App 和 Coinbase 交易平臺無縫整合。

此外,Ripple Labs 透過 XRP 擴展銀行支付與跨境清算合作,儘管面臨監管挑戰,仍持續獲得大型金融機構採用,推動 DeFi 與傳統支付的融合。

加密貨幣交易與支付產業正呈現三大關鍵趨勢:

  1. 機構採用加速:比特幣ETF獲批催化機構資金流入,Coinbase等合規交易所交易量大幅提升(2024年Q4同比增長137%),平臺需開發更多機構級產品以維持競爭力。
  2. 支付生態擴張:PayPal、Visa、Block Inc.等大型支付公司積極推出區塊鏈支付解決方案,比特幣與穩定幣支付應用日益普及,數字資產與傳統金融正加速融合。
  3. 監管分化效應:SEC監管趨嚴使市場格局重塑,Coinbase等積極合規的交易所(如獲得香港與歐盟牌照)將獲得競爭優勢,而小型交易所面臨生存壓力,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平臺合規性與DeFi、L2等技術發展趨勢。

4、區塊鏈技術與基礎設施概念股

區塊鏈技術與基礎設施公司專注於 底層技術開發、智能合約、安全解決方案、去中心化存儲、數據驗證與區塊鏈即服務(BaaS) 等核心領域。這類公司推動了區塊鏈產業的可擴展性、安全性與效率,在傳統金融、企業應用、Web3 生態與數字資產基礎建設中扮演關鍵支撐角色。

DMG Blockchain Solutions Inc. (DMGI.V):區塊鏈解決方案與網絡安全

DMG Blockchain Solutions Inc.為加拿大區塊鏈技術公司,提供基礎設施管理、挖礦支持、網絡安全與合規服務。專注碳中和挖礦技術與挖礦即服務(MaaS),讓機構安全參與比特幣挖礦。

截至2025年2月持有423枚比特幣,推出Terra Pool全球首個碳中和挖礦池,與北美可再生能源供應商合作降低碳足跡。積極參與區塊鏈數據鑑識與監管技術,協助政府企業進行風險監測,與美國SEC、加拿大OSC合作提升市場透明度與合規性。

DeFi Technologies (NEO: DEFI):橋接傳統金融與區塊鏈

DeFi Technologies專注去中心化金融基礎設施開發,為機構投資者提供區塊鏈金融解決方案。透過子公司Valour Inc.推出合規數字資產ETP產品,讓傳統投資者在股票市場參與加密貨幣投資。

2025年1月與瑞士銀行合作推出比特幣ETP,持有204.3枚BTC作儲備。 Valour ETP產品已在德國、瑞士和北歐主要交易所上市,成功打開歐洲機構投資市場。面對監管挑戰,正開發符合傳統金融標準的DeFi產品,致力成為機構資金進入區塊鏈金融的橋樑。

市場趨勢與投資關注點

  • 區塊鏈應用滲透,基礎設施市場擴張:隨著企業與政府機構採用率提升,對合規安全的基礎設施需求激增,BaaS服務、智能合約驗證與區塊鏈數據鑑識成為三大成長領域。
  • 可持續發展與合規成關鍵驅動力:碳中和挖礦技術(如DMG的可再生能源礦池)符合ESG投資趨勢,而DeFi領域則以符合MiCA等監管標準的合規產品(如Valour ETP)更具市場優勢。
  • 新興技術融合創造投資機會:隨著AI與Web3技術深度融合,去中心化身份(DID)、隱私計算與區塊鏈安全將成為下一代基礎設施投資熱點,提供長期增長潛力。

5、人工智能與加密融合概念股

AI 與區塊鏈的融合正在加速,這類公司利用 AI 進行 區塊鏈數據分析、智能合約優化,並探索 AI 驅動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s)。這一結合可提升 網絡安全性、運算效率,並在 去中心化身份驗證(DID)、金融分析、供應鏈管理 等方面帶來創新應用。

Nano Labs Ltd. (NA):區塊鏈與AI算力基礎設施提供商

Nano Labs(豪微科技)專注於 區塊鏈算力與 AI 計算的 IC 設計,核心產品涵蓋 高通量計算(HTC)、高性能計算晶片(HPC),並提供分佈式存儲解決方案,推動 AI 與 Web3 的融合。

其 Cuckoo 3.0 晶片 針對 PoW 挖礦與 AI 計算 進行優化,有效提升算力效率並降低能耗。此外,公司亦積極佈局 零知識證明(ZK Proof)加速技術,探索區塊鏈驅動的 AI 訓練與數據存儲,在 AI+Web3 領域具備競爭力。

2024 年 12 月,公司購入 360 枚比特幣,至今仍持有,顯示對數字資產的長期信心。財務方面,2024 年上半年營收達 2,470 萬人民幣(約 350 萬美元),毛利率轉正,淨虧損縮減至 5,910 萬人民幣,隨著 AI 與區塊鏈算力需求上升,Nano Labs 具備強勁的技術創新與市場發展潛力。

KULR Technology Group (KULR):永續能源儲存與熱管理先驅

KULR 是美國領先的 熱管理與能源解決方案 企業,專注於 AI 運算、高效能計算、區塊鏈基礎設施與航太電動車領域。公司運用 NASA 技術 開發 無振動風扇(KULR Xero Vibe™)、碳纖維散熱技術與智能電池管理系統,為 AI 數據中心與比特幣礦機 提供高效散熱與能源管理解決方案。

KULR 積極推動 AI 與區塊鏈技術融合,透過 智能電池管理與供應鏈追蹤 提升能源效率,並與 數據中心與 AI 晶片企業合作,拓展 Web3 應用。

在數字資產配置方面,KULR 自 2024 年 12 月開始持有比特幣,三個月內累積 610 枚 BTC,並透過 BTC Yield 計畫實現 167.3% 收益率。公司採取 現金與 ATM 股權計劃支撐 BTC 投資,展現對加密資產的長期信心。

市場趨勢與投資關注點

  1. 算力與技術融合: AI與區塊鏈計算基礎設施深度整合,Nano Labs、Nvidia等開發專用高效能晶片,同時服務於AI訓練與PoW挖礦,顯著提升算力效率並降低能耗。
  2. 永續基礎設施: 智能能源管理成為關鍵競爭點,KULR等企業提供散熱與電池管理系統,為AI計算與挖礦優化能源使用,同時推動Web3應用的商業化落地。
  3. 安全與效率提升: AI驅動的金融創新正加速發展,包括自動化智能合約審查、去中心化身份驗證(DID)改善,以及AI在預測分析、風險管理領域與區塊鏈結合,創造全新投資機會。

6、多元業務型概念股:跨產業融合的先行者

「多元業務型加密概念股」指涉足多領域的企業,除比特幣挖礦或區塊鏈技術外,業務還擴展至AI計算、高效能雲端運算、機器學習與能源管理等科技領域。這類公司擁有強大基礎設施,能靈活應對市場變化,透過多元收入來源降低加密市場波動風險,積極探索新興技術應用。

在160間上市公司的概念股中,擁有500顆以上比特幣的Hut 8 Mining(HUT)是最典型代表。該公司除比特幣挖礦外,積極進軍AI計算與高效能算力雲端運算領域,獲Coatue投資支持,展現強勁成長動能。

Hut 8 Mining(HUT):從挖礦轉型為 AI 算力龍頭

Hut 8 Mining 作為北美領先的比特幣挖礦公司,已成功轉型,擴展至 AI 計算、機器學習(ML)、視覺特效渲染(VFX)與雲端運算,透過AI算力服務,建立更穩健的業務模式,降低對比特幣市場波動的依賴。

截至 2025 年 2 月,Hut 8 持有 10,208 枚比特幣(約 9.9 億美元),位居上市加密概念股前列。 2024 年 Q3 營收 4,370 萬美元(年增 101.38%),淨利 90 萬美元,成功扭虧為盈,EBITDA 達 560 萬美元,財務狀況明顯改善,反映 AI 算力與雲端業務的成長潛力。

業務多元化佈局

  • 環保挖礦:擴展北美低成本可再生能源挖礦設施。
  • AI 算力服務:提供 AI 訓練與機器學習算力,進軍高效能運算領域。
  • 影視產業合作:支援 VFX 渲染與後製,開拓算力商業應用。

2024 年下半年,Hut 8 獲 Coatue 投資,進一步鞏固 AI 運算市場地位。未來,公司將深化與 AI 企業合作,拓展 AI 雲端算力業務,並透過可再生能源降低營運成本,提升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表現。隨著 AI 產業持續成長,Hut 8 有望進一步擴大其業務版圖,實現多元化收入來源。

同樣在業務上進行擴張和轉型的:Bit Digital(BTBT)、Cango Inc.(CANG)

雖然 Bit Digital 也在探索 AI 與 Web3 服務,但目前仍以 比特幣挖礦 為核心,AI 業務尚未形成穩定的營收模式,因此仍歸類為 加密貨幣挖礦概念股。若未來 AI 業務能顯著增長,或許有機會轉入多元業務型概念股。

至於 Cango Inc.,其主要業務仍是 汽車交易與供應鏈管理,雖然 2024 年 11 月進軍比特幣挖礦業務,但規模仍然有限,目前更像是一家嘗試涉足加密貨幣的傳統企業,而非真正的多元業務型概念股,所以暫時沒列入此分類。

三、總結

加密概念股的主要3特點

1、產業多元化與融合趨勢

加密概念股已從單一的礦業、交易所、區塊鏈技術企業,擴展至 AI 計算、數據中心、Web3 基礎設施、能源管理 等多元領域。這不僅提升了企業的業務韌性,也推動了 Web3 與傳統科技產業的深度融合。例如 Canaan(嘉楠科技) 由 ASIC 礦機制造商轉型 AI 晶片與算力設備公司,Hut 8 Mining 則進軍高效能 AI 算力市場,這種多元佈局使加密概念股的投資標的更加豐富。

2、企業級比特幣財務策略崛起

許多加密概念股不再單純依賴交易或挖礦收入,而是直接持有比特幣作為企業級財務策略,用來對衝通膨、管理資本流動性。如 MicroStrategy(Strategy) 已成為全球最大比特幣企業持倉者,Metaplanet(日本) 亦複製相似策略,利用 BTC 對衝日圓貶值。這類企業的成長潛力與財務穩健性,將受比特幣市場價格影響,形成潛在風險。

3、AI 與Web3的融合加速

隨著 AI 伺服器需求激增,加密概念股正積極拓展高效能算力市場。例如 Hut 8 提供 GPU-as-a-Service,支援 AI 訓練,Nano Labs 開發 AI + 區塊鏈計算晶片,加強 DePIN(去中心化基礎設施),KULR 則優化 AI 伺服器與礦機散熱與能效管理。 AI 與 Web3 技術的相互加持,將成為產業未來重要發展方向。

投資加密概念股的風險與機遇

市場泡沫與監管的不確定性

儘管加密概念股的成長潛力巨大,但投資者仍需關注市場波動與監管風險。比特幣價格、區塊鏈技術政策與 AI 基礎設施發展,將直接影響這類公司的股價表現。比如:

監管挑戰:全球政策分歧與影響

加密概念股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全球監管政策不確定性。美國監管趨嚴,SEC強化對交易所與DeFi平臺合規要求,如Coinbase、Kraken等企業合規成本上升。比特幣ETF雖獲批,但其他加密資產ETF審查存在變數,影響資金流向。部分州(如紐約)推動PoW挖礦禁令,要求100%可再生能源,挑戰礦企的運營。

歐洲監管較明確,2024年MiCA法規為數字資產提供清晰法律框架,使DeFi Technologies(NEO: DEFI)等企業能在德國、瑞士推出合規ETP產品。歐洲交易所對比特幣ETP接受度較高,資本市場相對穩定。

亞洲市場呈現分歧,香港、新加坡對加密資產較為友善,香港推行虛擬資產交易所牌照,日本Metaplanet受惠於比特幣友善政策。中國大陸則全面禁止加密貨幣交易與挖礦,迫使礦工如Bit Digital(BTBT)轉向北美。

市場週期影響:政策與金融化的雙重變數

比特幣的市場週期已不再僅受減半影響,全球政策與金融化進程正成為新的決定因素。近期,美國政府計劃建立加密貨幣戰略儲備,推動比特幣進一步納入國家級資本管理,並影響其市場價格。同時,國際經濟不確定性上升,使比特幣作為避險資產的重要性增強。

隨著比特幣 ETF 的普及,越來越多機構參與加密資產,促使 Coinbase、MicroStrategy 等概念股受益,但也使其股價更易受宏觀市場變動與監管政策影響。未來,若監管趨嚴或經濟政策轉向,加密企業的資本配置與現金流管理將面臨挑戰。

AI 與 Web3 融合挑戰:技術、數據與監管的多重門檻

AI與區塊鏈的融合雖然帶來去中心化智能運算的潛力,但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算力需求與能源消耗是主要瓶頸,AI 訓練需要極高的計算資源,對區塊鏈基礎設施形成負擔,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成為關鍵。

其次,高品質數據的匱乏影響 AI 模型訓練,特別是 Web3 世界的去中心化數據管理,難以確保數據一致性與有效性。此外,技術融合的挑戰也不可忽視,AI 與區塊鏈的應用場景仍需跨學科合作,從智能合約優化到去中心化 AI 訓練,技術落地仍存在障礙。

監管方面,全球政策的不確定性可能影響 AI 與 Web3 領域的發展。比如,部分國家對 AI 訓練數據施加嚴格規範,而去中心化應用(DApps)如何符合傳統法規仍是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人機融合的倫理與安全挑戰也成為關注焦點,如何確保 AI 的自治性不會影響區塊鏈去中心化精神,還需要行業進一步的探索。

機遇:數字經濟與科技創新的交匯點

加密概念股處於 數字資產金融化、AI與區塊鏈融合、全球支付變革 的核心位置,帶來長期機遇。比特幣從投機資產轉向企業級財務工具,MicroStrategy、Metaplanet、Hut 8 Mining 將BTC用作避險資產,ETF推動市場流動性提升。

AI與區塊鏈融合為算力市場創造新機會,Hut 8提供AI計算服務,Nano Labs開發AI兼容晶片,KULR優化能源管理。這促進去中心化AI訓練、算力市場化、數據隱私等新模式,推動Web3落地。

同時,支付體系變革加速,Visa、Mastercard測試區塊鏈支付,DeFi Technologies推動合規數字資產投資。隨穩定幣與CBDC發展,加密資產轉向全球支付基礎設施,若更多國家將比特幣納入國家儲備,相關概念股價值將顯著增長。

過去與未來

綜合來看,加密概念股已不再侷限於傳統的比特幣礦業或交易所,而是涵蓋 AI、區塊鏈基礎設施、Web3雲端運算與企業級資本管理 等領域。所以投資者在考慮選擇加密概念股的時候可以從三方面考慮:

  1. 產業趨勢與公司技術競爭力:選擇擁有 長期競爭優勢(如AI、算力基礎設施、能源管理) 的公司,而非單純依賴加密貨幣價格變動的企業。
  2. 比特幣策略與財務穩定性:關注企業的 BTC持倉規模、負債比率與現金流管理,確保公司能夠在市場波動中保持穩健運營。
  3. 監管風險與市場週期:隨時關注監管政策變化,以及 比特幣減半、ETF批准等市場事件 對企業業務模式的影響。

最後,隨著Web3基礎設施與AI運算需求增長,加密概念股的成長潛力依然可觀,但投資者仍需審慎評估風險與機遇,以捕捉未來市場變革的最大紅利。

Author: Deniz
Translator: Viper
Reviewer(s): Pow、KOWEI、Elisa
Translation Reviewer(s): Ashely、Joyce
* The information is not intended to be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advice or any other recommendation of any sort offered or endorsed by Gate.io.
* This article may not be reproduced, transmitted or copied without referencing Gate.io. Contravention is an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Act and may be subject to legal action.
Start Now
Sign up and get a
$100
Vou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