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七月透明度報告發布:穩健實現多維增長
🔹衍生品交易量達 7,400 億美元,市佔率攀升至 11%,創年度新高🔹Launchpad、Launchpool 全面爆發,超額認購率高達 7325.60%,高峯 APR 超 4500%🔹Gate Alpha在7月份上線了超過400個代幣,空投數量及獎勵持續刷新紀錄🔹儲備金總規模達 105.04 億美元,$GT 累計銷毀超 1.8 億枚
Gate 將繼續以強勁增長拓展全球生態布局,致力於爲用戶打造更安全、高效、充滿活力的數字資產生態系統。
完整報告詳見: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650
香港穩定幣新規詳解:誤解澄清、監管趨勢與市場前景
香港穩定幣新規解析:誤解澄清、監管趨勢與市場前景
香港資深合規律師吳文謙深入解析了香港最新生效的穩定幣法案,澄清了市場的多重誤解。他指出USDT、USDC等境外穩定幣並不在港發幣,故不受新規約束;香港仍可OTC交易主流穩定幣。同時探討了散戶參與、KYC要求、監管審批流程、大型機構入局的背景,以及銀行、傳統企業的戰略反應。此外,分析了穩定幣牌照的申請難點、法案與合規場景的適配挑戰,以及香港與美國在加密政策上的路徑差異,展望香港穩定幣的發展潛力與局限。
誤解澄清:穩定幣條例監管範圍與境外項目關係
香港的穩定幣條例監管的是在香港發行的穩定幣,或與港元掛鉤的境外穩定幣。USDT和USDC不在香港發行,也不以港元計價,因此不屬於監管範圍,無需申請牌照。在香港OTC市場交易USDT、USDC也不屬於"發行"行爲,目前不受監管。金管局認定穩定幣活動需經法定程序,不能隨意界定。
監管空白期:OTC交易監管權未定,散戶交易成爭議焦點
目前OTC法案尚未出臺,USDT、USDC仍可在香港使用或交易。未來OTC監管可能由海關和證監會分工負責。散戶是否可以交易USDT、USDC仍是關鍵問題,此前海關傾向禁止,但業界擔心會影響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KYC爭議焦點:法規未強制寫明,但監管實際操作偏好閉環模式
條例並未明確要求所有持幣者KYC,但金管局在審批時偏好閉環、可控、用戶已實名的場景。如京東在內部生態使用穩定幣,用戶已完成KYC,這種模式更容易獲批。開放式、匿名的DeFi模式難以獲批。
大型機構熱情高漲:京東、螞蟻、央企爲何紛紛申請穩定幣牌照
許多中資機構、上市公司申請穩定幣牌照,一方面希望獲得"正當性"入口,另一方面借助概念炒作股票。但真正能落地的項目很少,香港市場體量有限。金管局對申請採取初步篩選策略,不會讓所有人隨意申請。
美港監管對比:香港穩定但保守,美國因政治變化反成吸引力
香港政策相對穩定,一直採取務實態度。美國政策波動較大,川普上臺後監管環境突然寬松,吸引了不少項目。短期看美國更具吸引力,但從長期穩定性看香港可能更具優勢。
離岸人民幣穩定幣:與港元穩定幣定義不同,暫不衝突
離岸人民幣在香港穩定幣框架中不被視爲穩定幣,而是法定貨幣。目前香港仍聚焦港元計價的穩定幣,人民幣穩定幣可能是下一階段探索方向。
銀行積極參與:設立團隊儲備資產管理與業務拓展兩大動因
銀行組建穩定幣團隊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新規要求儲備資產存放銀行,銀行需了解行業;二是穩定幣業務具有長期潛力,可作爲新的增長點。
競爭力疑問:香港穩定幣面向合規場景,難與USDT/USDC競爭
香港穩定幣難以直接與USDT、USDC競爭,但可能在合規應用場景中開闢新賽道,如ODBA、STO等項目可能限制使用本地持牌穩定幣。
應用前景探索:穩定幣需在特定合規場景中尋找自身定位
香港穩定幣難以與USDT、USDC正面競爭,需在獨立賽道尋找用途。可能主要發展於LGBA、STO等合規場景,形成不同於傳統幣圈的生態系統。
國際反洗錢壓力:FATF審核可能影響香港監管趨嚴
如果FATF對香港進行新一輪評估,可能導致監管更加強調反洗錢機制,對穩定幣的實名制、KYC、儲備透明度等要求更嚴格。
市場熱度回暖:Web2企業入場,香港氛圍逐步升溫但多仍處籌備階段
近幾個月香港Web3氛圍明顯回暖,許多Web2公司開始籌劃進入。但多數機構仍處於規劃階段,真正落地執行的項目還不多。期待看到更多低調做事、積累實力的公司推出成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