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io動態 #创作者成长激励计划# 火熱進行中!您報名參與發帖了嗎?
趕緊報名參與發帖,茶具套裝、Gate.io紀念章、合約體驗券等價值 $2,000 豐厚大獎等你來拿!
參與方式:
1.點擊活動表單完成報名獲取獲獎資格 👉️ https://www.gate.io/questionnaire/6550
2.隨後在動態發布帖子,發布帖子越多越優質獲獎機會越大!
📌 任何與加密相關內容均可參與,創作者們請盡情發帖!
🎁活動獎勵:
🔹榜單 Top40 及新人 Top10 可贏茶具套裝、國際米蘭保溫杯、Gate.io紀念章、合約體驗券等超$2,000好禮!
🔹上榜創作者還將解鎖AMA訪談、榮譽海報、V5標識、精選推薦、動態大使等流量扶持,助你提升社區影響力!
活動截止至:5月6日00:00 (UTC+8)
詳情: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513
創作者們,請盡情發帖,爭奪創作榜單,贏取豐厚創作大獎及流量曝光!
為什麼Web3 正面臨著身份危機?
作者:RICHARD SMITH
任何與ChatGPT 交互過的人都會心裡出現這個令人不安的問題:“這個東西是人類還是機器?”
從本質上講,這個問題是圖靈測試期待已久的失敗。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不知不覺中使用圖靈測試作為在線身份的代理。通過這個測試,我們會清楚地了解我們在網上是與人還是與機器互動。
然而,隨著ChatGPT 和生成式AI 的出現,我們不能再依賴圖靈測試來證明“我是人類”。而數字人格最終需要一種方法來判斷我們是否在與真實的人打交道。
Web3 的數字人格願景依賴於去中心化和圖靈測試能夠說,“我是人,我控制著這些數字資產。”當ChatGPT 打破圖靈測試時,它向我們表明,僅靠去中心化是不足以實現數字人格的。
如果我們認真對待數字人格,那麼就應該認真對待數字身份。
**人類,何以為人? **
許多人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數字身份運動中有一個類似中本聰的人物,他在中本聰著名的比特幣白皮書之前整整七年撰寫了關於數字身份的權威白皮書。
2005 年,Kim Cameron 發表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身份法則》(The Laws of Identity),將身份管理的概念闡述於眾。
儘管Kim 並不像中本聰那樣神秘,但他在數字身份方面的工作與中本聰在去中心化方面的工作同樣具有決定性意義。
Kim 提出了一個關於數字身份的問題陳述,它與中本聰關於去中心化的問題陳述一樣簡單、清晰和簡潔。將它們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是有啟發性的。
Kim 的身份問題陳述(2005 年):互聯網是在沒有辦法知道你連接到誰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
中本聰的去中心化問題陳述(2012 年):互聯網上的商業交易幾乎完全依賴於金融機構作為可信第三方來處理電子支付。
儘管這兩個問題截然不同,但它們卻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在網上連接到的是誰(Kim/ 身份),我們必須能夠點對點地這樣做,而不需要中介(中本聰/ 去中心化)。這在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中同樣適用。
然而,在一個後圖靈測試的世界裡,身份問題變得更加緊迫,因為機器越來越能夠模仿人類。如果不將數字身份作為首要任務,我們將無法充分享受去中心化的成果。
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Kim 給了我們另一種思考數字人格挑戰的方法。他在一次演講中說,在我們的在線生活中,“內容就是我們的身份,是我們身份的一部分,但我們並不擁有它,也無法保留它,無法控制它。我們缺乏一個可以提供與家庭相同的基本隱私的數字庇護所。”
簡而言之,我們在數字世界中無家可歸。
**正如現實世界中無家可歸會因為缺乏隱私而損害人格一樣,數字世界中的數字無家可歸同樣會損害數字人格。 **
數字人格需要一個數字家園——一個我們可以決定何時以及如何與他人分享我們數字自我的哪些部分的數字場所。數字家園與我們的數字身份密不可分。
**去中心化並不是解決數字無家可歸的唯一法則。如果我們不為數字身份設計架構,我們將永遠無法知道我們在網絡上在與誰互動,AI 將淹沒人類。 **
之前,我們可以依靠圖靈測試作為我們人類身份的代理。然而,隨著像ChatGPT 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LLMs)的出現,這些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Kim Cameron 已經離世,但他的《身份法則》依然存在。所有渴望真正數字人格的人都應該記住,Kim 先於中本聰,身份先於去中心化。
正如Kim 所說,網絡世界中,“內容就是我們。”現在生成式AI 已經使內容變得幾乎免費,我們更應該確保我們有一種替代方法來評估和識別數字世界中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