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Alpha 限時賞金活動第三期上線!
在 Alpha 區交易熱門代幣,瓜分 $30,000 獎池!
💰 獎勵規則:
1️⃣ 連續2日每日交易滿 128 USDT,即可參與共享 $20,000 美金盲盒獎勵
2️⃣ 累計買入 ≥1,024 USDT,交易量前100名可直領獎勵 100美金盲盒
⏰ 活動時間:8月29日 16:00 — 8月31日 16:00 (UTC+8)
👉 立即參與交易: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841
#GateAlpha # #GateAlphaPoints # #onchain#
紀念比特幣白皮書15周年之「考古」:我是如何在2011年獲得比特幣空投的?
回顧整個過程,很可能是因為 Mt. Gox 使用者被盜 2.5 萬 BTC 後,科技媒體增加了對比特幣的關注,然後我又在這個過程中關注到了這個事件並創建了第一個比特幣錢包。
Google Reader & Dropbox:我的數據寶庫
你可能聽過很多關於「在某年買了某些比特幣,但後來私鑰丟了」的故事。 但幸運的是,我很喜歡備份和存檔數據,所以憑藉著之前存檔的數據,我把當年第一次創建比特幣錢包、領取比特幣的過程給還原了出來,甚至我還翻出了一些當時媒體報導的比特幣的文章,包括科技媒體、果殼網、CoolShell。
對於一個發生在十多年前的事情,要復原它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 畢竟在這十幾年中,我的筆記型電腦都換了很多台,就算我有經常備份數據的習慣,也可能會丟失很多數據,甚至連備份介質都不一定可靠(比如硬碟和光碟也都有其壽命)。

而這次得以恢復數據,主要靠的是Google Reader和Dropbox。 Google Reader 是一個 RSS 閱讀工具,當時我主要用它訂閱一些科技媒體、設計和生活類的博客等。 對於優質的內容我經常會用收藏功能,方便之後查閱。 後來Google Reader在2013年7月停止運營,不過他們提供了數據匯出功能,我就把我所有收藏的內容導出了,然後存在了Dropbox中。
之前還沒想過這個數據會有什麼價值,但是沒想到被十多年後翻出來還是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的。
數據挖掘:追溯報導比特幣新聞的足跡
我從個人的Google Reader存檔檔中檢索了所有與「BTC」、「比特幣」、「Bitcoin」相關的數據,找到了近10篇相關的文章,目前仍有5篇可以訪問。
最早的一篇: 2011 年 6 月 18 日



酷殼 CoolShell 的陳皓(又名左耳朵耗子,也就是今年 5 月意外去世的技術專家,他時常批評比特幣)在一篇文章中提及比特幣和其分叉專案 Namecoin。

果殼編譯發佈 WIRED 的文章《比特幣興衰史》。
為何創建比特幣錢包
比特幣在 2011 年時並沒什麼交易價值。 當時,一些比特幣愛好者為了推廣和擴大比特幣的影響力,創建了各種「水龍頭(faucet)」網站,好奇的使用者可以通過簡單的操作,如填寫驗證碼(抗女巫),免費領取一定數量的比特幣(約 0.01 BTC)。
於是我當時也在尋找和流覽了一些水龍頭網站后,成功領取了0.01 BTC。 又因為備份數據的習慣,我也保存了這個比特幣錢包的私鑰檔至今。
後來當我把這個檔從硬盤中翻出,找出公鑰和私鑰,並通過區塊瀏覽器搜索後發現,領取水龍頭的時間是正好是 2011 年 6 月 18 日,也就是我收藏的那篇《駭客已經開始盜竊 Bitcoin 貨幣》文章的同一天。
其實 2011 年 6 月是一個很特殊的時間,正好是著名交易所 Mt. Gox 失竊的時間。
2011 年 6 月 13 日,Mt. Gox 比特幣交易所報告稱,從 478 個帳戶中竊取了大約 25, 000 BTC(當時為 400, 000 美元)。(維琪百科)
包括上面 cnbeta 網站的文章中也提及了這次事件,所以很可能是因為 6 月 13 日的被盜事件讓科技媒體增加了對比特幣的報導,因此被更多人關注到。 而我也因為這個負面事件,最終創建了比特幣錢包並領取了比特幣「空投」。
結局
雖然持有著這個位址的私鑰,但我依然一無所有。 哪怕至今持有這 0.01 BTC,也並不算什麼。
根據區塊瀏覽器來看,我這個比特幣錢包中的 0.01 BTC 在 2013 年 11 月轉出了,至於當時為什麼要轉出,以及轉到哪裡了,我暫時也沒找到確切的線索。 但我的確記得當年好像做過什麼操作,可能是換錢包,或轉去了交易所。
所以這其實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從 2011 年接觸到比特幣,到 2017 年再次關注和進入這個行業,已經過去了 6 年的時間。 這件事對於我自己的啟發是,或許我們現在還能有機會接觸或瞥見一些極具潛力的新技術,但它可能真的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被社會接受和理解,而我最適合做的就是繼續保持好奇心,加上一點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