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penAI面前,SpaceX不值一提!

文章來源:數據猿

圖片來源:由無界 AI生成

近日,科技界上演了兩幕大戲:SpaceX的星艦再次試飛,結果卻是半路夭折;同時,OpenAI的CEO Sam Altman慘遭董事會的冷酷革職。 這兩件事,雖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都是科技舞臺上的重頭戲。

首先,讓我們看看SpaceX。 他們的星艦,那個被寄予厚望的太空巨獸,再次嘗試著衝向星空。 美東時間早上8點,一切看起來都準備就緒。 然而,這場宏大的演出卻以失敗告終。 是的,他們失敗了。 這次發射,並未達到預期的輝煌成就。 但這難道就是結束嗎?當然不是。 在失敗中尋找教訓,在挫折中累積力量,這就是SpaceX的風格。

轉頭看看OpenAI。 這家曾經引領AI潮流的公司,現在內部卻上演了一場權力的遊戲。 CEO Sam Altman,這位曾經的領航者,被董事會一紙通知,冷不防地趕下臺。 Altman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他對這段旅程的感慨,但這改變不了事實:OpenAI的航船,已經換了新的掌舵者。

這兩件事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 但將這兩件事情融合起來看,卻讓我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接下來,我們將就這些想法來進行探討。

兩棵重要的科技樹

在科技的大舞臺上,SpaceX和OpenAI代表著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宛如兩顆茁壯成長的科技樹。 它們各自的追求,不僅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對人類未來命運的塑造。

讓我們先看看SpaceX,這家由埃隆·馬斯克創立的公司,其野心勃勃的目標是將人類變成一個多星球種族。 想像一下,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人類基地,然後再向更遙遠的星球擴張。 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但SpaceX正是要將這一幻想變成現實。 如果實現了,這無疑會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飛躍,標誌著我們不再僅僅局限於地球,而是成為真正的星際文明。

然而,在另一個戰場上,OpenAI正在探索的則是完全不同的領域:通用人工智慧。 這不僅僅是AI技術的一個小步,而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想像一下,一個能夠理解、學習和創造的智慧,其能力不亞於甚至超越人類智慧的存在。 這種智能的出現,將徹底改變人類工作、生活的方式,甚至可能重新定義我們對於智慧和意識的理解。

這兩個方向,都擁有改寫人類歷史的潛力。 但如果必須選擇其一,我的選擇是OpenAI的通用人工智慧。

為什麼?

因為AGI的潛在影響遠遠超過了星際移民。 星際移民雖然能擴展我們的生活空間,但AGI可能改變我們整個種族的思維方式和生存狀態。

AGI的實現,意味著我們將擁有一個全新的智慧夥伴,甚至是超級智慧。 這樣的智慧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目前看似無解的問題,從治癒疾病到解決能源危機,甚至於幫助我們更有效地進行星際探索。 AGI的出現,可能是人類文明的一個轉捩點,就像發明火或發現電一樣重要。

相比之下,SpaceX的星際移民雖然充滿詩意,但它更多的是擴展了我們的物理界限,而不是智慧的邊界。

一個有意思的對比——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2》這部電影,不僅是科幻愛好者的視覺盛宴,更是對未來人類生存方式的大胆預測。 電影中展現的兩個方案,一是利用人工智慧創建數位人,二是通過巨型推進器使地球離開太陽系。 這兩個選擇,恰似我們現實中的兩大科技趨勢:OpenAI的人工智慧探索和SpaceX的星際移民夢。

讓我們先說說數位人,這個概念,本質上是人類智慧和意識的數位化。 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對人類本質的深刻挑戰。 在《流浪地球2》中,這一方案被描繪為反派,被視為威脅。 但是,如果我們深入思考,會發現這正是通向未來的一扇大門。 想像一下,人類不再受限於生物身體,智慧和記憶可以在數位世界中自由流動。 這樣的生存方式,不僅能有效克服資源限制,還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

然而,電影中選擇的是流浪地球方案。 這個計劃雖然宏大,但現實中充滿了不確定性。 推動整個地球逃離太陽系?這不僅需要前所未有的技術突破,還要耗費巨量資源。 類比於SpaceX的星際移民,同樣是一個迷人的想法,但在現實操作中,充滿了未知數和挑戰。

在《流浪地球2》的世界里,由於資源有限,最終不得不做出選擇。 這同樣適用於我們的現實世界。 資源永遠有限,而我們面臨的挑戰卻日益增多。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高效、可持續的解決方案至關重要。

如果由我來決定,《流浪地球2》中的選擇可能就完全不同。 數位人計劃,不僅在資源利用上更為高效,還可能帶來更多的創新和發展空間。 相比之下,流浪地球雖然詩意盎然,但在現實中的可行性遠不如數位人計劃。 更何況,數位人計劃的成功,可能會為我們提供更深層次的認識——關於生命、智慧以及我們與宇宙的關係。

在現實世界中,SpaceX的星際移民和OpenAI的人工智慧探索,正是這兩種未來願景的具象化。 SpaceX的計劃,雖然勇敢、大膽,卻面臨著技術和資源的巨大挑戰。 而OpenAI的道路,雖然充滿未知,卻可能開啟智慧生命的新篇章。

在我看來,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數位人計劃,不僅更符合資源和效率的考量,還可能引領我們走向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不僅是技術的選擇,更是人類對於自身和未來的深刻思考。

SpaceX其實並沒那麼重要

SpaceX星艦二次發射的場面,確實震撼。 馬斯克的宏圖壯志,讓人心潮澎湃。 但退一步冷靜思考,真的那麼重要嗎?可能並非如此。

讓我們正視一個事實:星際移民,並不是迫在眉睫的需求。 地球暫時還能維持人類的生存。 即便考慮到最糟糕的情況,比如核戰爭、氣候災變或彗星撞擊,地球相比火星,依然是更宜居的選擇。 即使面臨災難,地球上依然可能保留數億人口。 而將人類遷移到火星?那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資源上的巨大負擔。

不要忘了,無論外太空多麼吸引人,地球始終是我們的家。 我們的首要任務應該是保護和維持這個家的適宜性,而不是急於尋找下一個可能根本不適合居住的星球。 即便是在最壞的情況下,保護和恢復地球的生態,保障億萬人民的生存,這些都遠比讓少數人登陸火星更加重要。

所以,SpaceX雖然夢想宏偉,但在當前的科技和資源條件下,可能並非我們最急需關注的專案。 它的技術和成就,無疑對航太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就星際移民而言,我們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技術突破,以及更全面的戰略考慮。

SpaceX的目標遠大,但與星際移民的真正需求相比,似乎還差得遠。 他們現在所做的,更像是在為這個遙遠的夢想鋪路。 問題在於,這條路是否真的可行?是否真的值得?考慮到星際旅行的成本和技術障礙,SpaceX目前的成就,雖然顯著,卻還遠未觸及星際移民的核心。

需要指出的是,要實現星際移民,最核心的挑戰在於動力技術的變革。 在探討真正實現星際移民的過程中,現代火箭科學需要突破現有的技術邊界,探索更加高效和先進的動力技術,這其中包括核熱推進、電推進和激光推進。 這些技術各自具有獨特的優勢,但也面臨著自身的挑戰。

核熱推進技術是通過使用核反應爐產生的熱量來加熱推進劑,並將其噴出以產生推力。 這種方法的效率遠超傳統化學火箭,因為它能夠提供更高的比沖,即每單位燃料產生的推力。 然而,核熱推進技術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安全性和輻射管理。 核反應爐必須設計得極為安全,以防止任何形式的核洩漏,這在地球發射和太空操作中都極為重要。 此外,推進劑在高溫下的管理和有效的輻射遮罩技術也是關鍵技術挑戰。

電推進系統則採用了一種全然不同的方法,它使用電力來加速離子或等離子體,從而產生推力。 這種系統的推力雖然相對較小,但效率極高,特別適合於長期的、漸進式的太空飛行。 電推進的主要挑戰在於其對高功率、長期穩定電源的需求。 在深空環境中,維持這種電源供應需要複雜的技術,同時也需要進一步提高系統的推力以適應更遠距離的太空旅行。

激光推進是一種更具想像力的概念,它通過地面或太空基站發射的高功率激光來推動飛船。 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它不需要飛船攜帶大量燃料,這大大減輕了飛船的品質。 然而,激光推進技術面臨的挑戰包括高功率鐳射的有效傳輸、目標精確定位以及飛船上鐳射接收系統的設計。 此外,激光推進系統的效率和可靠性在實際應用中還有待驗證。

跟上面這些真正具有變革性的火箭動力技術相比,儘管SpaceX在降低成本和提高發射頻率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在推動力技術上的創新仍然有限。 其火箭技術的本質,和幾十年前的阿波羅計劃相比,並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只是將過去的技術做得更加高效和經濟。

儘管SpaceX在航太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其目前的技術路線下,實現可持續的大規模星際移民仍然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除非能夠在動力技術上實現質的飛躍,否則我們離星際移民的目標還遠著呢。

通用人工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來做一個假設,就像《流浪地球2》這個電影裡一樣,假如人類只能在數位人和流浪地球兩個方案中選一個,那一定是選擇通用人工智慧。

人類文明的進步並非依賴於生物學上的進化,而是建立在知識的積累和技術的發展之上。 從古至今,無論是唐朝還是現代社會,人類的基本智力水準並沒有顯著變化。 真正推動社會前進的,是知識的傳承和創新。

中華文明發展了幾千年,現在的中國肯定比幾千年的唐朝人更強大,但這個進步是靠人類知識的積累,而不是靠人類自身的進化。 單拎出來一個現代人,他的智商其實跟唐朝人差不多,IQ都在200以下。

通用人工智慧的發展軌跡,揭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智力增長潛力。 起初,AGI可能僅具備基礎的認知能力,類似於人類智商50的水準。 然而,由於其設計中固有的學習和自我優化機制,AGI的智力水準將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也許,在短短一個月內,它的智商可能翻倍達到100,隨後幾個月內快速攀升至500。

更重要的是,這一增長趨勢不會停止,AGI可能很快達到人類智商的極限,甚至遠遠超越,達到1000甚至1萬的水準。 這種指數級的智力增長意味著,AGI將能夠迅速掌握和創新複雜的概念和技術,其對科學、工程、醫學等領域的貢獻將是無法估量的。

只要一個愛因斯坦就可以創造相對論,試想一下一個比愛因斯坦聰明100倍的“人”,能創造出什麼,能將人類的科技水準提升到怎樣的高度?

這樣的AGI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掌握並超越現有的科學理論。 它可能會提出一系列革命性的理論,這些理論可能涉及量子物理、宇宙學、生物學甚至是我們對意識和存在本質的理解。 這不僅僅是在現有理論上的簡單延伸,而是可能完全顛覆我們現有的科學架構。

在實際應用方面,這樣的AGI所能帶來的變革同樣令人震驚。 以火箭技術為例,AGI可能在很短時間內發明一種全新的動力系統,這種系統或許基於我們尚未發現或尚未能夠利用的物理原理。 這可能是一種全新的能源形式,比如高效的核聚變技術,或者是一種完全不同於現代火箭技術的推進機制。 這種技術的發展不僅能使星際旅行成為可能,還可能在地球上找到廣泛的應用,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

此外,這樣的AGI在人類面臨的其他複雜問題上也能提供解決方案。 它可能會找到治癒重大疾病的方法,設計出更高效的全球經濟模型,甚至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並管理複雜的社會系統。

因此,從對人類命運的影響程度來看,AGI也遠比移民火星更重要,移民火星也許改變幾百萬人的命運,但AGI將改變80億人的命運。

技術成熟度是一個關鍵的考慮要素

在全球科技競爭的大棋局中,一個國家選擇哪些科技樹來發展,決定了其未來的國際地位和經濟繁榮。

美國之所以成為當今世界的超級大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在資訊技術領域的先見之明。 從互聯網的誕生、半導體技術的突破到當下的人工智慧革命,美國一直走在科技創新的前沿。 相比之下,歐洲雖有其在某些科技領域的優勢,卻在資訊技術這個關鍵賽道上顯得相對落後。

汽車產業的轉型是一個典型例子,它反映了科技選擇對國家命運的深遠影響。 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上,日本選擇了氫燃料技術,而美國和中國則更傾向於電動車和智能化技術。 這不僅是一場技術的革命,更是一次產業的重塑。

美國和中國在選擇電動車疊加智慧化技術的道路上,展現了對未來科技趨勢的準確判斷。 他們不僅著眼於汽車本身的能源轉換,還注重整合先進的資訊技術,如自動駕駛、車聯網等,從而推動整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

相比之下,歐洲和日本在這場科技革命中顯得稍顯落後。 日本雖然在氫燃料車技術上有所投入,但整體上看,這一技術路線在全球市場上的推廣並不如電動車來得迅速和廣泛。 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日本的汽車產業可能面臨與其半導體產業類似的挑戰,即從行業領導者變為追隨者,甚至可能被邊緣化。

雖然日本的豐田、本田汽車銷量還很大,但在5-10年內,日本汽車產業必然會遭遇毀滅性打擊,跟當初日本半導體的命運一樣,而汽車產業的崩潰將帶崩日本經濟(我們將這個預言放在這,等5年之後再回過頭來驗證)。

長遠來看,一個國家的科技戰略選擇,對其經濟結構、國際競爭力乃至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同樣的道理,對於目前的中國而言,點對科技樹,是最重要的事情。

那麼,該怎麼去點科技樹呢?有什麼評估標準。 我想其中一個關鍵標準,就是仔細去篩選那些走到「門檻」邊的技術領域,也就是在5-20年內很可能會實現的技術。

從這個標準來看,我們再來看兩個科技樹,一個是SpaceX所代表的星際航太,另一個是OpenAI所代表的AGI。

星際移民的核心,是火箭動力技術的變革,在可見未來,化學燃料這個桎梏都打破不了。 如果這個不改變,造1萬個星艦飛船都沒什麼用。

而通用人工智慧,是有可能在20年內成為現實的。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人類的智力來源於哪裡?人類的智力基礎在於大腦的複雜結構,特別是大約800億個神經元所構成的複雜網路。 這些神經元通過突觸連接相互作用,形成一個高度複雜的信息處理系統。 每個神經元都能進行基本的信息處理,而整個網路的集體行為產生了人類所特有的認知能力。

從邏輯上來看,能夠構建一個千億規模,跟人類神經網路複雜度媲美的系統,是完全有可能湧現出智慧,甚至湧現出自我意識的。

現在的大模型,已經達到了千億參數規模,很快就會有大量萬億規模的大模型,也就是萬億參數規模的神經網路。 當然,參數和人類大腦的神經元很不一樣,大模型的網路結構跟人類大腦的神經網路結構也很不一樣。 也許,現在千億參數規模的大模型,其智力相當於幾十億人類神經元的水準。 但沿著這個道路發展下去,是完全有可能造出來一個媲美800億人類神經元的“智慧體”。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要在一個領域傾注資源,那傾注到AGI上,遠遠比傾注在八字還沒一撇的星際移民上要更合理。

以上,是我從近期的事件得到的一些感悟。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