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ZUAI 校長邢波親筆撰文:人工智慧的「文藝復興」已經到來

作者:邢波

**來源:**機器之能

圖片來源:由無界 AI生成

關於 AI 風險的問題,各路大佬也是意見不統一,前陣子大家還在社交媒體上爆發了一場大規模論戰。

有的人帶頭簽署聯名信,呼籲 AI 實驗室應立即暫停研究並呼籲政府加強監管。 也有不少人對 AI 發展非常積極樂觀,認為 AI 的發展遠未構成對人類的威脅,監管只會蛻變為少數巨頭利益的保護傘。

英國政府針對 AI 技術前後態度的變化,正是「威脅論」塵囂甚上的例證。 三月份,英國政府曾發佈白皮書,承諾不會扼殺 AI 創新。 僅僅兩個月後,「AI 末日論」 彌漫,政府也開始討論為 AI 設置護欄,並敦促美國政府也這麼做。

正是在這一大社會輿論背景下,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慧大學校長、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邢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作為世界上頂尖計算機科學教授之一,邢波直言不諱批評這些「威脅論」、「末日論」,「營造出充滿悲觀情緒的輿論,加劇公眾的恐懼和焦慮。 」而這些主張的推理和結論之間卻存在「巨大鴻溝。 」 他指出,製造和鼓吹悲觀論調的人「沒有堅持一個受過教育的社會成員應有的理性分析和嚴謹論證。 」

邢波對 AI 發展持積極、開放態度。 他認為,AI 正在迎來 21 世紀的「文藝復興」,也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將我們帶入一個賦能時代(Age of Empowerment),增益人類其所不能,促進人類福祉。

本文是邢波供稿(英文)的中譯版本,由機器之心編譯,以下是全文。

*人工智慧正在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

在聊天機器人和圖像生成器高調登場之前,人工智慧已經悄然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它可以識別人臉打開手機,在你旅行時充當翻譯和嚮導。 當你結束一天的工作想放鬆休息時,它甚至可以為你挑選一部電影。

但是,在聊天機器人革命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悲觀的警告,將人工智慧日益增長的能力與核災難或自然災害等生存威脅相提並論。 網路上一些意見領袖說以後會出現全知全能的人工智慧幽靈,還製造了一些其他抽象卻荒謬的說法。 然後學術界和商界的一些大人物選擇放大這些說法,營造出充滿悲觀情緒的輿論,加劇公眾的恐懼和焦慮,他們沒有去堅持一個受過教育的社會成員應有的理性分析和嚴謹論證。 那些站在當今科學前沿的真正研究者和創新者的聲音正被這些論調所淹沒。

仔細審視實際存在的威脅,就會發現人工智慧所謂的危險被誇大了。 核武器在廣島和長崎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傷痕、Covid-19 等大流行病的肆虐以及氣候變化導致的冰川融化,都是現實危險的鮮明寫照。

對人工智慧的悲觀描述更多的是嘩眾取寵,而非科學上的實事求是。 與核武器的直接災難或氣候變化的無情打擊不同,人工智慧的所謂威脅只停留在科幻小說的領域。 例如 HAL-9000、「天網」 、奧創都是我們熟悉的反派角色,他們本是人工智慧,卻背叛了自己的創造者。

*11月2日,英國首相蘇納克出席在英國布萊切利公園舉行的人工智慧安全峰會。 不論是真的人工智慧懷疑論者還是假的人工智慧懷疑論者,都因為讓公眾和政府感到恐慌而被指責,這一點在最近的布萊切利公園活動中可以看出。 *

人工智慧的現狀與研究科學家試圖解決的實際問題大相徑庭。 人工智慧一詞本身涵蓋了大量科學領域、技術創新、人工製品和人類活動的內容。 但是由於輿論偏離了方向,導致社會對人工智慧充滿了曲解和誤用。

短短幾年人工智慧模型迅速增長,但這些具有誤導性的威脅論調沒有據此對未來趨勢做出科學推斷。 沒有哪條技術增長曲線會無限增長,增長也受到物理定律、能源約束和範式限制的約束,就像我們在轉基因作物生產、半導體晶元的晶體管密度和超級計算機的 FLOPS(性能)中看到的情況。 沒有證據表明,如果未來沒有重大的範式顛覆,目前的軟體、硬體或數學將推動我們走向通用人工智慧( AGI )。 與所有生物體基因編輯的潛在風險相比,基於 Transformer 的人工智慧( ChatGPT 等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的基石)的風險顯得微不足道。

人工智慧末日論者的推理和結論中存在根本漏洞——假設和證立之間存在巨大鴻溝。 想像一下,假如說有人發明瞭一輛自行車,通過鍛煉和訓練很快能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騎行速度。 在使用電動機和較輕材料后,這輛自行車能跑得更快。 如果說這輛自行車可以快到起飛,你信嗎?

不難看出這種推理的荒謬性,但這正是當前對人工智慧的輿論:人工智慧通過生成式預訓練模型—— Transformer 可以成為百科全書一樣的存在。 接下來,人工智慧將躍升為 AGI 。 然後它會變成一種人工超智慧( 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ASI ),擁有情商、意識和自我複製的能力。 接著,人工智慧會有一個巨大的飛躍——根據牛津大學聯盟最近的一場辯論中提出的一些場景,人工智慧會針對人類,在沒有威懾的情況下,能夠使用科幻方法消滅人類,比如讓植被釋放有毒氣體,或者想辦法耗盡太陽的能量。

上面所說的每一次飛躍都需要科學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而這很可能難以實現。 因為這些飛躍涉及的諸多假設在邏輯上都是不成立的。 但這些故事講述的風險卻會激發公眾的想像力。

正如我們最近在英國布萊切利公園舉行的人工智慧安全峰會上看到的那樣,這些人工智慧懷疑論者—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在無視科學論證的義務,讓公眾和政府感到恐慌。 目前正在推行的法規並不是為了防止可笑的生存風險,而是在破壞威脅大型科技公司利潤的開源人工智慧社區。 過度監管以提高人工智慧開發成本,只會讓少數富豪受益。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生存威脅」 論還忽視了人類的作用。 切爾諾貝利等災難和挑戰者號航太飛機爆炸悲劇的背後不是技術,而是人類管理系統。 和與現實世界打交道的物理科學相反,人工智慧的領域主要是數位化的。 與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任何直接與物理世界進行實驗的技術相比,人類需要更多的參與到和人工智慧的互動過程當中,找到更多可以檢查和控制人工智慧的機會。

人工智慧末日論者的言論掩蓋了科學進步和技術革命給社會和文明帶來的根本性、超群的利益,以致於幾乎無法激勵公眾理解和利用科學。 歷史上不乏科技成為人類進步的催化劑而非掃把星的例子。 指南針、書籍和計算機等工具帶領人類智慧從深海暢行到無邊宇宙。

關於人工智慧存在威脅的說法取決於人工智慧能否超越人類智慧,而這一概念缺乏明確的衡量標準。 許多發明—如顯微鏡和計算機—已經超越了一些人類能力,但人們對這些發明感到興奮,而不是擔心它們會滅絕人類。

實際上,人工智慧正在迎來21世紀的 「文藝復興」(AI RenAIssance),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與孕育了啟蒙、宣導理性發現科學真理的文藝復興不同的是,這個時代正將我們帶入一個賦能時代( Age of Empowerment )。

歷史上的文藝復興得益於印刷技術和出版市場,使知識得以在歐洲和其他地區迅速傳播。 早期的科學通過「知道如何思考」來構建知識結構。 牛頓和萊布尼茨等人宣導並定義了這種理性主義。 他們和他們同時代的人為一套基於第一性原理、有條理且系統的科學大廈奠定了基礎。

他們創造的科學通過邏輯和有條不紊的實驗形成假設、揭示核心觀點並驗證理論三步曲,幾個世紀以來,不斷向前發展。 現代人工智慧正在重塑這種經典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今,龐大的數據集、先進的基礎設施、複雜的演算法和強大的計算能力融為一體,預示著一個遠遠超越傳統邏輯的新發現時代的到來。 它有望成為一門以徹底的經驗主義和人工智慧引導的洞察力為特徵的科學。 今天的人工智慧復興超越了「如何」,進而深入研究「為什麼」。 它為個人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標誌著經驗方法和手段的轉向。 人工智慧揭示了生物學、基因組學、氣候科學和自動化等領域的各種可能性。

當前這個時代的標誌是經驗主義的復甦,人工智慧的數據處理能力使知識的提煉、組織、推理和假設檢驗自動化,並從已識別的模式中學習洞察力。 它為科學探索的新方法開闢了道路,例如,通過極高輸送量的數位內容生成、複雜的模擬預測和大規模戰略優化,其規模和速度大大超出了傳統的基於第一性原理的方法和因果推理所能處理的範圍。

這意味著人類有了前所未有的真正機會來應對氣候變化、癌症和個人化醫療等以往不可能應對的挑戰。 這種現代文藝復興促進人們持續學習、不斷適應,使社會文化從堅持在行動之前理解一切,轉向探索、理解和有道德地加以使用。 在提倡謙虛地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方面,這種心智模式與過去的經驗方法論可謂異曲同工。

就像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火種一樣,人工智慧已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有力工具,雖然尚未被完全掌握。 我們需要謙遜、勇氣和自由來掌握並使用這一工具。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