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為什麼輸給了 OpenAI?科技公司創始人兼谷歌前員工帶你一探究竟

來源:新智元

圖片來源:由無界 AI生成

在AI革命的浪潮中,谷歌為什麼失去了領先地位?最近,NVIDIA科學家Jim Fan轉發了Socratic公司創始人的一篇博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視角來瞭解谷歌的內部運作。

在當今的人工智慧浪潮中,OpenAI這樣的新興公司引領了革命。

——而GPT的一些關鍵部分:Transformer、強化學習(AlphaGo ) 和 多模態(Flamingo)卻都是由Google發明的。

那麼為什麼,作為科技領域巨無霸的Google,卻在如今的群星閃耀中稍顯黯淡?

最近,Jim Fan轉發了Socratic公司創始人Shryans Bhansali的一篇博客,我們也許可以從Shryans的文字中一窺緣由。

Socratic創建於2013年,主要產品是一款「拍照搜題」的應用,公司在2018年被谷歌收購。

在那個互聯網產業空前繁盛的年代,數不清的創業者心懷夢想、雄心勃勃,投身於浪潮之中。 Shryans是其中之一,同時也是成功者之一。

而今天,我們談論更多的,可能是經濟形勢、市場預期和求職情況。

同樣的,當Socratic被谷歌收購,Shryans成為公司員工之後,他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並推進自己的夢想呢?

創業者的獨白

2017年,當我們開始為Socratic籌集B輪融資時,我們很快意識到,以犧牲收入為代價來獲取使用率的做法會讓我們吃虧。

每家風險投資公司都要求我們提供貨幣化計劃,於是我們得出結論,一個專注於沒有信用卡的高中生的教育應用不會成為一個大企業。

公司的聯合創始人Chris Pedregal曾在谷歌工作過,他重新聯繫了他過去的經理,我們對一個以學習為中心、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家庭教師的願景是完全重合的。

也許是因為我們剛剛贏得了谷歌2017年度「最佳應用」,那次會面后不久,我們就啟動了一個流程,最終,谷歌在2018年3月收購了Socratic。

我們與現有的一個同樣規模的團隊合併,該團隊由多名長期在谷歌工作的人員組成。 Chris和我成為產品和工程負責人,負責打造人工智慧驅動的輔導員,並將這些功能引入谷歌最大的產品中。

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我們重建了Socratic,將其重新命名為 「Socratic by Google」,並且在搜索和Lens中提供了Socratic功能,還發佈了數學求解器和逐步數學輔導原型等功能。

在谷歌工作

一路走來,我學到了一些東西:

在谷歌工作就像擁有了第二本護照。 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城市,你的胸卡都能打開一個漂亮的辦公室,裡面有美味的食物、辦公桌,還能高速連接谷歌20多萬人網路中的每一個人。

包括訪問他們的巨型monorepo,其中包含數十億行代碼,幾乎涵蓋了他們所有的產品。 遍佈全球的數據中心的實時狀態。 跨越二十年歷史的戰略檔。

谷歌以谷歌的方式做事。 谷歌使用的幾乎所有軟體和基礎設施都是在谷歌建立的,這是比大多數公司更早面對最棘手的工程問題的自然結果。

在谷歌這樣的規模中,外部世界已不復存在,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才會被小心翼翼地允許進入他們的圍牆。

這意味著我們不可能保留現有的代碼庫。 我們需要從頭開始,與新團隊一起重新開發我們的產品,然後在谷歌的堆棧上重建我們的應用程式。

我們的應用程式吉祥物 「Ceebo」打破了谷歌的固有模式。 看看谷歌的應用程式圖示集,你會發現只有四種顏色和簡單的形狀。 這對他們來說是可行的,但對我們來說卻是無趣的。

他們反對(「我們不會擬人化」),我們也反對(「你們安卓系統就會擬人化!」),直到最後我們終於如願以償,因為我們太小了,根本不重要。

Ceebo作為我們的應用程式圖示繼續存在,並在谷歌內部綻放光采,谷歌已經為其設計了數十種變體,Ceebo也出現在谷歌的文檔和網站中。

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就會感覺很神奇。 與搜索領域的資深人士一起重新構建我們的查詢分類系統,讓我們對搜索本身的構建過程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一方面,資訊檢索工具的深度令人難以置信,而計算併為互聯網上的每個頁面添加新信號的能力也令人匪夷所思。

另一方面,我們發現大多數搜索改進都是由工程師通過「並排」比較新舊結果...... 在電子錶格上進行人工審核的!

人們可能會認為谷歌的工程設計主要是實現博士級的演算法,雖然有時確實如此,但搜索或人工智慧工程師的大部分工作都涉及查看示例、發現模式、手工標註數據以及在雜亂的數據中進行分析。 這似乎是最優秀的人工智慧團隊的普遍真實寫照。

我注意到的一個模式是,優秀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願意手動檢查大量數據。 不僅如此,他們還建立基礎設施,使他們能夠快速手動檢查數據。 手動檢查數據雖然並不光采,但卻能為問題提供有價值的直覺。

大多數1000萬至5000萬用戶的問題都不值得Google花時間,也不符合他們的戰略。 但對於那些符合其本質、戰略和某人推廣目標的問題,他們會花大力氣去解決。

其中一個例子是:計算機視覺是Socratic介面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能夠讀取圖像中的文字和數學。

作為一家初創公司,我們使用了第三方工具,但在谷歌內部使用該工具太困難了,因為會暴露敏感數據、對規模的期望以及複雜的供應商審查流程。

有時,收購一家公司將技術引進公司內部會更容易。 還有一些時候,就像我們的情況一樣,雇傭了一個頂尖的博士人才來研究這個問題,並在6個月內提供了一個世界級的數學識別API。

谷歌是一個目標和努力不斷變化的網路。 在谷歌,只要有合適的人關注,就有可能實現令人驚歎的成就。

一個能理解的副總裁,一個有相關章程的研究團隊,或者一個與組織目標相匹配的人。 處理好這些混亂的利益關係是項目經理的一半工作。 然後,你還需要得到隱私、信任、安全和基礎設施等審批者的支援。 要知道一個想法是否可行,需要數十次對話,而要實現它,則需要數百次對話,但這個過程是快樂的。

團隊目標在任何一個季度都可能發生變化,整個團隊也可能在重組中消失,這種現象如此普遍,以至於谷歌人可以透過悲劇看到喜劇。

假設你解決了所有這些問題,一覺醒來,你可能還是會發現,當你在為自己的專案工作時,兩個遙遠的團隊也在為同樣的想法工作,現在到了一決雌雄的時候了,因為只有一個團隊可以繼續工作。

Googler們想做偉大的工作,但往往做不到。 毫無疑問,有些人是為了吃飽飯,每天工作3小時,然後享受提前退休的待遇,但我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認真、勤奮、想做偉大工作的人。

打敗他們的是審查的重重關卡、頻繁的重新修訂、過去失敗留下的制度疤痕,以及在世界舞臺上做簡單事情的複雜性。 初創公司可以忽略很多問題,而谷歌人卻很少能做到。

人本身也是一個問題——所有聰明的人都能反駁任何事情,卻不能支援某件事情;所有領導者都沒有勇氣說出令人不舒服的真相;所有被雇用的人都沒有明確的工作專案,但仍然必須通過有晉陞價值的虛構工作來留住他們。

頭重腳輕的組織很難引導:一個由多名成功的聯合創始人和在谷歌工作了10-20年的資深員工組成的團隊,聽起來可能是成就大事的秘訣,但也是陷入僵局的秘訣。

如果有多個領域需要探索,有明確的目標,並且有很強的自主性去追求這些道路,那麼這種結構可能會奏效。

但如果你想開發一個統一的產品,就需要有一個明確的領導者,明確的方向,以及更多的實踐者而不是思考者。 與直覺相反的是,為早期專案增加人手並不會讓項目進展得更快。

另外,技術債務是真實存在的。 優秀的團隊會定期在平靜的日子里清理工作,從而償還債務。

流程債務也是如此:因為發佈出錯而增加的審查、為防範可能的訴訟而新增的法律檢查、在文檔範本中添加一個部分。 多年來,層層累積,直到一項新功能準備就緒數月後仍無法發佈,因為它被卡在審核之間,出路不明。

谷歌最近改變了他們繁瑣的績效考核流程,從一年兩次改為一次,問卷從長變短,希望能從佔經理一年30%以上的時間減少到10%以下。

有時,外部威脅會迫使公司做出改變,或者促使公司走向衰落。 谷歌發明瞭ChatGPT背後的技術,卻並不是發佈該產品的公司。 現在,谷歌希望重新奪回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地位,同時還需要防範一切可能的麻煩。

谷歌的「遊戲」

在谷歌,只要你玩對了遊戲,就有可能實現令人驚歎的成就。

谷歌曾經有一套內部價值觀,他們稱之為 「三個尊重」:尊重使用者、尊重彼此、尊重機會。 前兩個很容易理解,但第三個卻讓大多數人感到困惑。

我的解釋是:你在谷歌,這是一家利潤豐厚、充滿天才的企業。 你收入豐厚,衣食無憂,生活在永恆春天的天堂矽谷。 在這種瘋狂的運氣下,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什麼?

——你必須找到自己領域中最重要的問題,並不惜一切代價去解決它。

實際上,這意味著首先要完成交給你的工作。 一旦這些工作都在掌控之中,你就必須深入到龐大的谷歌網路中,瞭解正在計劃和發明的東西,凝聚一個清晰的未來形象,通過文檔和演示使其成型,找到目標與這個形象一致的領導者,並盡可能堅持不懈地推銷你的想法。

曾經,我們三個人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在新的數學求解器基礎上製作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數學輔導演示。 這個演示為我們的智慧輔導願景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形式——它有一個連結,可以使用,可以分享。 它使對話接地氣,讓人們做出一些具體的反應,並在我們團隊之外傳遞,獨立討論,然後引導我們。

許多收購都以失敗告終。 Socratic的故事喜憂參半。 一方面,我們成功地融合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我們的產品得以延續,並發展到每年為約50億次查詢提供服務,Socratic團隊的事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

另一方面,Chris和我都離開了谷歌,創辦了創業公司,而無論是Socratic團隊還是整個谷歌,都還沒有開發出與谷歌能力相匹配的人工智慧輔導工具。 不過,幾個Socratic團隊的谷歌員工可能會讓它成為現實。

參考資料: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