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io 动态 #创作者成长激励计划# 正式开启!
发帖分享加密见解,解锁 $2,000 创作奖励与专属流量扶持!
🌟 参与攻略:
活动期间,通过活动表单报名,随后在 Gate.io 动态发布帖子即成功参与。
立即参与👉️ https://www.gate.io/questionnaire/6550
📌 任何与加密相关内容均可参与,创作者们请尽情发帖!
🎁活动奖励:
🔹榜单 Top40 及新人 Top10 可赢茶具套装、国际米兰保温杯、Gate.io纪念章、合约体验券等超$2,000好礼!
🔹上榜创作者还将解锁AMA访谈、荣誉海报、V5标识、精选推荐、动态大使等流量扶持,助你提升社区影响力!
活动时间:2025年4月18日12:00 - 5月6日00:00 (UTC+8)
活动详情: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513
创作者们,快来秀出你的加密观点,赢奖励、拿流量,登上创作榜!
地方政府出售查获的加密货币以增加公共资金!中国正在考虑制定加密货币新规?
近期,中国法律、金融与政府部门围绕“查获加密货币处置机制”展开密集讨论。因为随着加密货币相关犯罪案件激增,地方政府通过出售查获数字资产补充财政的做法引发广泛关注,而且现行监管框架的缺失导致处置流程混乱、透明度不足,甚至滋生腐败风险。 目前,中国地方政府在加密货币领域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尽管国家自2021年起全面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但地方政府通过打击犯罪活动查获的加密货币规模却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涉加密货币犯罪涉案金额达4307亿元人民币(约合590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10倍,案件类型涵盖网络诈骗、洗钱、非法赌博等。同期,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加密货币洗钱案3032人,创历史新高。犯罪模式的升级迫使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2023年各地收缴的加密货币价值同比增长120%,仅比特币持有量就达1.5万枚(约合14亿美元)。 同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查获资产变现成为地方政府补充财政的重要渠道。2023年全国罚没收入高达3780亿元,五年内增长了65%,部分犯罪高发地区如江苏徐州、泰州等地,加密货币处置收入占罚没收入的30%以上。
根据披露,中国地方政府正与私营企业合作,将查获的加密货币在境外市场出售,将其兑换成现金,以补充公共资金。以深圳某一私人企业为例,该机构自2018年起协助地方政府在境外交易所出售超30亿元加密货币,资金通过合规渠道兑换人民币后直接进入地方财政账户。 然而,这一操作因缺乏统一规则而引发争议。这种“临时解决方案”与国家禁令存在明显矛盾,地方政府在无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自行变现资产,处于灰色地带。同时,这样虽然能够缓解短期财政压力,却暴露出了监管真空——不同地区对查获资产的鉴定、估值、处置流程差异显著,部分基层法院甚至出现“以币抵债”的非规范操作。 此外,当前超70%的查获资产处置依赖私人企业,这些机构虽协助解决技术操作问题,但存在利益冲突风险:部分企业收取高达5%-8%的服务佣金,且缺乏有效监管。对此行业律师指出:私人企业介入刑事资产处置,可能导致定价不透明、资金流向失控,甚至滋生“以罚代管”“选择性执法”等腐败问题。例如2024年初,某地方公安局因与中介机构合谋压低资产估值、私分差价,被纪委立案调查。 目前,尽管中国法律明确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却未对“涉案加密货币是否属于合法财产”作出清晰界定。现行法律仅将加密货币定义为“特殊互联网商品”,民事案件中可视为“虚拟财产”,但刑事案件中常被归为“非法经营工具”。这种模糊性导致司法处置标准不一,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误冻合法投资者资产的情况。 随着加密犯罪案件持续攀升,查获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政府正面临着两难选择:继续维持全面禁止加密货币的态度,还是调整政策,构建合规、透明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加密资产管理体系。
据悉,检察院的高级法官和警方正在就可能改变被扣押加密货币处理方式的新规进行讨论。这可能会成为中国加密货币行业的重大转变,尤其是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中美关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而特朗普计划放松对加密货币的管制,并在美国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 尽管并未保证任何改变,但在2025年初的监管研讨会上,来自最高法、公安部的专家与法律学者达成共识:中国需要正式承认加密货币,并需要制定明确的流程来处理被扣押的数字货币。具体建议包括: 法律属性界定:在《民法典》中增设“数字资产”条款,承认加密货币的财产权,为司法处置提供法理依据。例如上海宝山法院曾通过民事判决支持比特币返还请求,显示司法实践已先行突破;中央集权化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或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全国统一的涉案加密货币托管平台,实现资产登记、估值、拍卖的标准化流程。或是借鉴美国计划,将查获资产纳入国家外汇储备体系,既化解监管矛盾,又增强金融稳定性。毕竟中国目前持有约19.4万枚比特币,价值约160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比特币持有国;选择中国路径:中国可在香港设立主权加密基金,利用当地成熟的金融基础设施,实现资产的合规管理与增值运作。这种“境内执法、境外处置”的双轨制,既能规避内地监管限制,又能对接国际金融市场;技术赋能监管:利用区块链溯源技术建立“数字资产黑名单”,实时追踪查获资产流向,防止二次流通。2024年试点的“涉案资产链上监管系统”已实现对10万枚以上比特币的动态监控。 可以看出,中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或许正从“全面禁止”转向“分类治理”。尽管2021年十部委文件明确禁止加密货币交易,但此次研讨释放出两大信号:一是承认资产属性:不再简单将加密货币视为“非法金融工具”,而是作为“特殊涉案财物”纳入法治轨道。这种转变为未来可能的合规化试点(如机构级托管、跨境资产转移)埋下伏笔;二是平衡安全与效率: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探索查获资产的市场化处置路径。例如,允许将部分资产用于“反洗钱基金”或公共服务,而非简单变现。 总的来说,中国对查获加密货币处置机制的探索,本质上是数字经济时代监管创新的缩影——当技术创新与制度滞后产生冲突,如何在风险防控与价值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课题。从地方政府的“权宜之计”到中央层面的“制度重构”,这场讨论不仅将重塑中国加密货币监管的底层逻辑,更可能为全球数字资产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随着监管框架的逐渐清晰,加密货币在中国的角色正从“非法金融工具”向“特殊监管资产”转变。未来,当查获的比特币被纳入国家战略储备,当区块链技术被用于资产追踪,我们或许会见证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监管体系——它既坚守金融安全底线,又为技术创新留下必要空间。这场始于“灰色创收”的制度改革,最终可能成为中国数字金融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