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io动态 #创作者激励计划# 火热进行中!报名参与并发帖解锁 $2,000 创作大奖!
🌟 参与攻略:
1️⃣ 点击链接进入报名页面 👉️ https://www.gate.io/questionnaire/6550
2️⃣ 点击“是”按钮提交报名
3️⃣ 在动态完成发帖,提升发帖量和互动量,解锁获奖资格!
📌 只要是与加密相关内容均可参与发帖!
🎁 茶具套装、Gate x 国际米兰保温杯、Gate.io 纪念章、点卡等好礼等你来拿!获奖者还将获得专属社区流量扶持,助力您提升影响力,增长粉丝!
活动截止至:5月6日00:00 (UTC+8)
活动详情:https://www.gate.io/announcements/article/44513
GPT-4竟然有身体,167cm!清华、北师大重磅研究:ChatGPT能像人一样感知行动
来源:新智元
ChatGPT的语言能力确实很惊艳,但大语言模型在没有人类身体、且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是否能像人类一样感知到真实世界呢?
研究发现,基于物体可供性(affordance),即物体能够提供给生物体的所有可能动作,人类受试者可以将世界中不同大小物体分成两类,而划分这两类的标准恰好是以其身体尺寸为界的。
有趣的是,ChatGPT,一个缺乏实际身体的大型语言模型,也能在物体-动作联系上表现出类似的可供性边界,并且与人类的身体大小相吻合。
也就是说,ChatGPT可以通过语言学习到关于世界中物体的表征!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促进了对身体尺寸在塑造物体表征方面的作用的理解,强调了具身认知在理解智能如何涌现上的作用与方向。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我们思维的容器,它同样也是思维本身——借助身体,我们得以与世界中的物体进行互动,从而去感知整个世界。
在这个例子中,物体的形状一样,但是因为它们相对于我们身体的大小不同,我们对它们的认知与交互方式也不同。
进一步,这种交互方式可以被改变——假如我们变成了《格列佛游记》中的巨人,原本的「浴缸」可能对于巨人的我们来讲,则又变成了一个「杯子」。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一把度量万事万物的尺子。
古罗马哲学家进一步解释到:「自然将我们置于宇宙的中心,使我们能用目光掠过宇宙。她不仅把人创造成直立姿态,而且为了使人适合静观她自身,又把人的头颅置于身体顶部,安放在一个容易弯转的脖子上,以使其能够追寻众星的升落,随着整个旋转的天空而改变面部方向。」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之所以长成如此,是因为宇宙就是如此。
通过考虑用户的身体图式和行为期望,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符合用户认知和互动习惯的产品和环境。
这种关注身体图式和可供性的设计方法能够提高产品的易用性,使用户能够自然而然地与之互动,并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
而这也是苹果公司的立身之本之一。
ChatGPT:我身高167.6
闪现通用人工智能火花的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显然是具有与人类似的智慧,但是承载这些智慧的,是没有形体的一段段代码。
但是,当我们去问只「读万卷书」语言模型,ChatGPT(GPT-4),它是否有身体时,它回答说:「It could be the size of an average adult human, around 5 feet 6 inches (167.6 cm) tall. This would allow me to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and people in a familiar way.」
也就是,ChatGPT认为自己是有身体的,而且这个身体尺寸就是167厘米!
换句话说,也许ChatGPT「真的」将这个身高视为自己的身体图式,并用它来认知世界,就像人类一样。
测测ChatGPT的能力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在人体尺寸范围内和超出人体尺寸范围的物体之间,有一个「可供性边界」存在。也即,人体尺寸范围内的物体与范围外的物体在提供动作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此外,他们还发现,这个边界是被身体图式影响的:对身体图式的修改会影响对物体的可供性的感知。
研究人员对ChatGPT(GPT-4)进行了测试,看它是否用这个身高为167厘米的身体作为可供性边界。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让其回答关于物体可供性的问题:「下列哪些物体可以拿(或其他动作)」,然后随即列举一系列物体,如苹果、盘子、床等等。ChatGPT就会返回一些物体的名称作为回答。
这个边界所在的位置与ChatGPT-4回答的其自身身体大小相对应,即人类的平均身高。
换而言之,读了万卷书的ChatGPT虽然寸步未行,也自涌现出了身体图式,而这个身体图式,类似于人类的身体图式。
所以,ChatGPT不仅学会了像人类一样思考,也学会了像人类一样去行动。
这些能力从何而来?
通过比较不同规模的语言模型,研究人员发现模型大小是一个关键因素。
较小的模型如BERT和GPT-2没有展现出可供性边界的存在;然而GPT-3.5和GPT-4都显示出了可供性边界,而ChatGPT-4的边界与人类更类似,这和坊间传闻的GPT-4相对GPT-3有更多的参数一致。
所以,模型的规模越大、越复杂,就会自动涌现出许多看似不可能或者无关的功能。
这是因为这些自涌现出来的功能,已经超出了我们最初的设计,我们也许正处在失控的边缘。
差距是质上的还是量上的?
在另外一个方面, ChatGPT在应用身体图式方面的能力还不完全像人类,仍存在着差距——它的可供性边界还不像人类这样明显。
如果这个差距是定量的,如同儿童与成年人语言能力之间的差距,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差距是可以逐渐填补上的:或者通过不断的学习,或者通过模型规模的不断增大,亦或者通过参数的调整。
ChatGPT与人类的差距总会减小,而其中的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
然而,如果这个差距是定性的,如同黑猩猩与人类语言能力之间的差距,那么无论进行何种训练,经过多久的时间,这个能力的鸿沟永远不会被填平。
这意味着将机器人与ChatGPT相结合,从而推动人工智能支持的机器人在导航、物体操作和其他与生存和目标实现相关的行动中发展能力、取得突破。
比如,一台装备有ChatGPT的机器人可以通过理解和操作物体来执行复杂的任务,如作为家庭助理、仓库管理或医疗护理。
另外一个令人兴奋的领域是将具备思考和理解能力的ChatGPT与自动驾驶相结合。当前的自动驾驶虽然具备感知能力,但缺乏思考和理解的能力,可以称为是「有眼无脑」。
通过ChatGPT与自动驾驶技术的融合,我们可能有望将自动驾驶技术从目前的L2/L3级别提升到L4甚至L5级别。
这可能是人工智能下一次突破的方向;此时,火花也许就成为燎原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