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io 推荐话题每日发帖活动 #关税政策后市场分析#
💰 请带上话题 #关税政策后市场分析# 发帖,将从中筛选5位优质发帖者每人奖励$10点卡。
4月3日,特朗普在凌晨会议中宣布关税基准为10%时,比特币一度飙升至88,000美元,刷新3月25日以来高点,涨幅超过5%。然而,随后他宣布将对与美国贸易不平衡的约60个国家征收额外关税,导致比特币回吐大部分涨幅,跌破82,500美元。
你认为关税政策将如何影响未来市场走势?投资策略应如何调整?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活动时间:4月3日15:00 - 4月4日15:00 (UTC+8)
⚠️注意事项:
1.发帖时仅使用一个话题 #关税政策后市场分析#
2.禁止抄袭,鼓励原创内容
3.字数要求至少30字以上
人工智慧需求激增、全球能源大危机,美国在核融合领域被中国超车赶上
和硕董事长童子贤近日在「核子反应器设施管制法」修法公听会中提出了「绿核共生」的概念,对于科技业来说,没有电就无法运作,人工智慧的高度发展下,电力不够将会是严重的问题,童子贤提出数据佐证只靠绿电不够,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将绿能与核能结合做分配。
核融合被称为清洁能源的圣杯,它每公斤燃料产生的能量比传统的核分裂多四倍,比燃煤多四百万倍,而且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或长期放射性废物。 Ignition Research 估计于 2050 年市场规模将至少达到 1 兆美元。
美国在核融合领域里领先数十年后,现让中国迎头赶上,中国投入双倍的资金并以创纪录的速度建设项目。Nuclear Fusion (核融合,香港与中国翻译为核聚变) 成为美国和中国的竞技赛道。
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简称 FIA) 的执行长 Andrew Holland 表示如果关心人工智慧和能源领导力,就必须对核融合进行投资。如果美国不在这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那么中国就会这么做。
核融合基础与背景
1952年,美国首次进行氢弹试验,大规模利用核融合。当氢原子达到足够极端的温度时就会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称为等离子体的过热气体,从而发生聚变反应。这就是美国在 2022 年于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点火装置(NIF)实现历史性首次聚变点火并产生净能量的方式。
美国核融合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自那时开始,美国核融合新创公司的私募投资已从 2021 年的十二亿美元飙升至八十亿美元。在 FIA 的四十多间会员公司中,有二十五间位于美国。
美中核能发展赛道的金钱、规模和速度
美国率先发明核分裂技术,中国晚了近四十年才开始动工建造第一座反应堆,但目前中国建造的核裂变电站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中国比美国晚了大约五十年加入核融合赛道,当时中国与三十多个国家合作在法国建造国际热核实验反应炉核融合巨型计划。但 ITER 工程此后遭遇了严重延误。
各国之间正在进行竞争,但美国私营部门仍处于领先地位。根据 FIA 的数据,在全球八十亿美元的私人核融合投资案当中,有六十亿美元在美国。尽管美国拥有最多活跃的核电站,中国却是新专案之王。在公共资金方面,中国遥遥领先。美国能源部聚变能源科学办公室表示,北京每年为能源专案投入十五亿美元,而过去几年美国联邦政府用于聚变研究的资金平均每年约为八亿美元。
川普总统在第一任期内加大了对核能(包括核融合)的支持,这项政策在拜登的任期内也得以延续。在联邦政府大规模裁员的情况下,目前还不清楚川普 2.0 的核融合政策会往那里发展。美国参议员和核融合专家二月发布了一份报告,呼吁联邦政府拨款 100 亿美元来帮助美国维持领先地位。
但就反应炉规模而言,美国已失去领先地位。一般来说,占地面积越大,反应器加热和限制等离子体的效率就越高,从而增加了净能量的机会。
Planet Labs 向 CNBC 提供的一系列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将在 2024 年迅速建成一个新的巨型雷射聚变电站。 CNA 表示发生聚变反应的安全壳穹顶大约是美国雷射聚变计划 NIF 的两倍大。国际汽联的霍兰德表示,中国的核电厂很可能采用聚变加上裂变混合发电方式。
核融合与裂变混合燃料本质上就像是复制一个炸弹,美国有一套决定安全的监管制度,在美国这种燃料无法发挥作用,将会永远无法发射,只不过就是座发电厂,但在中国的政权下,邻居说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政府想做就会去做。
TAE Technologies 执行长 Michl Binderbauer 表示谁拥有本质上无限的丰富能源,谁就能影响所想得到的一切。美国核融合新创公司 Helion 向 CNBC 表示中国抄袭美国的专利设计,这也是中国可以快速赶上超车美国的原因。
美国人才和科学家到中国帮忙发展核电
由于美国国内核融合研究预算削减,美国大学许多被迫停止研发专案和新机器,研究人员被派遣到中国和其他国家去学习研发。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共同创办人与执行长 Bob Mumgaard 表示美国没有建造新的核电厂,而是去中国帮助他们建造核电厂,那真是个大错误。据日经亚洲报导,中国目前拥有的聚变专利数量超过其他国家,其聚变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数量是美国的十倍。
除了人力之外,核融合专案还需要大量的材料,例如高功率磁铁、特殊金属、电容器和功率半导体。 中国正在采取行动,垄断多种材料的供应链,其做法与其主导太阳能电池和电动车电池市场的做法类似。
大量稳定的电力为至关重要的公共议题,刻不容缓。台湾在能源公共议题上的讨论却十分少。本文为综合整理编辑,对这议题有兴趣可以看 CNBC 的影片 How China Could Beat The U.S. To Nuclear Fusion, As AI Power Needs Surge,有更多专业学术领域探讨。
这篇文章 人工智慧需求激增、全球能源大危机,美国在核融合领域被中国超车赶上 最早出现于 链新闻 AB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