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識,區塊鏈的新基石

進階3/31/2025, 7:40:13 AM
文化區塊鏈其實就是垂直區塊鏈的升級版,它們不再追求服務所有人,而是聚焦於特定的文化圈子,比如二次元粉絲、 RPG 玩家、迷因愛好者,甚至某個 NFT 世界的鐵桿支持者。

為什麼下一個爆發的區塊鏈可能根本不靠技術,而是靠圈層文化和迷因的號召力?

特別感謝 @Zagabond, @brianjhhong, @Steve_4P, @JayLovesPotato, @100y_eth 對本文提出的寶貴建議。

試想一種區塊鏈,它的核心吸引力並非是什麼先進的共識機制或超高交易性能,而是一種獨特的社區氛圍。在這個鏈上,人們聚在一起不是因為Gas費便宜,而是因為相互間的梗、共同的身份認同以及層出不窮的迷因文化。這聽起來或許有點荒謬,但在加密貨幣世界中,我們已經多次見證文化壓倒技術的現象。

例如狗狗幣($DOGE)和眾多類似的迷因幣種,原本只是開玩笑式的產物,甚至沒有任何技術創新,卻憑藉迷因文化迅速成為了數十億美元市值的明星資產。比特幣最初的成長,並不完全依賴它的技術優勢,而更多的是一群人對密碼朋克精神的信仰和熱情。以太坊的核心用戶也常常表示:“最初被技術吸引,但最終被社區文化所感染而留下”。ETHGlobal黑客馬拉松和全球開發者大會(Devcon)更是成為重要的文化事件,促進了開發者群體之間超越技術本身的情感聯繫。如今,加密貨幣已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參與本身成為核心價值——這是一場金融、思想與迷因文化相互交織的沉浸式社交遊戲。

歡迎來到“文化鏈”的時代:這些區塊鏈不再以功能定義,而是以它們所面向的群體定義。

1. 文化即產品

文化鏈,正在成為粉絲經濟時代新的垂直型區塊鏈服務平臺。

用簡單的語言來說,文化鏈是具有特定精神氣質的區塊鏈——專門為特定的社群、亞文化或運動量身打造的網絡。與“一刀切”的通用L1鏈或運行單個DApp的高度專精的應用鏈不同,文化鏈佔據了一個微妙的中間地帶。它們是專為擁有共同氛圍或目標的人群設計的遊樂場,為特定群體提供一個可以承載多個相關應用的平臺。

按照這個定義,可以說每條區塊鏈都具有文化。以太坊擁有一種密碼朋克融合制度化的精神,強調去中心化、可編程性和中立性。而Solana則體現了速度、混亂與金融投機,這主要是由其高吞吐量和低成本架構所決定的。

然而,這些文化特質大多是區塊鏈設計選擇的副產品,而非有意而為之。通用型區塊鏈無可避免地會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徵,而文化鏈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是從協議層面特意為文化經濟打造的。關鍵差別在於這種“有意性”。

想象一下,一個區塊鏈上的每個DApp都服務於動漫藝術收藏家、資深的DeFi玩家、RPG遊戲玩家或特定NFT世界的粉絲群體。所有用戶使用相同的行話,追逐同樣的潮流,笑著同樣的迷因。這就像一座擁有獨特文化的數字城邦,運行在區塊鏈之上。如果說典型的通用區塊鏈像一座龐大的國際化大都市(充滿多樣性但往往也混亂),那麼文化鏈更像是一座主題公園或文藝復興集市——為特定人群精心策劃。通過聚焦某個利基領域,它能優化一切(技術、治理、代幣經濟),以服務於該社區的價值觀和需求。

它們是專為文化經濟而設計,用來實現變現、規模擴展以及保護這種經濟形態。這種設計可以體現為多種形式:

  • 為特定創作者或媒體流優化的基礎設施
  • 內置的收益共享或代幣化版稅機制
  • 適用於創意社區的治理模式
  • 鼓勵粉絲參與、資金投入及內容發現的內嵌激勵機制

本質上講,文化鏈是“垂直區塊鏈”概念的一種進化版本:它們不再追求覆蓋所有領域,而是精準鎖定某個垂直細分領域。它們的目標是成為某個特定群體或應用場景的首選鏈,這些群體或場景通常具有文化上的內聚性。這背後的假設是,通過這樣做,它們可以比通用型區塊鏈更有效地在志同道合的用戶和開發者之間培養更強大的網絡效應。它們的力量,恰恰源自於這種清晰的文化聚焦。

2. 代碼可以複製,氛圍無法複製

在區塊鏈的世界裡,比起技術,“社區”更重要。與其關注誰的交易速度更快,不如關注誰的社區更狂熱。

文化真的比代碼重要嗎?很多資深的技術玩家對這個說法不屑一顧,畢竟區塊鏈的本質是嚴謹的數學、密碼學和工程技術。但在加密世界,“代碼雖是法律,但文化才是真正的王者”。決定代碼能否被廣泛接受的,是用戶群體在社交層面的共識。一種再完美的協議,如果沒有一批忠實的支持者,也註定無法起飛;而即便是粗糙的迷因幣,只要有一群狂熱信徒,也能創造奇蹟。

本質上,加密網絡就是一個內置銀行功能的社交圈。人類的心理才是決定區塊鏈成功的關鍵因素,比如害怕錯過(FOMO)、歸屬感、群體認同感與堅定的信念。而這些東西,無法通過簡單地複製代碼而實現。當比特幣分叉為比特幣現金時,雖然技術差別不大,但社區卻分裂成兩派(大區塊派 vs. 小區塊派),而最終的勝負,正是取決於這場文化與理念之爭。同樣,以太坊分裂為以太坊經典的故事,也體現了相似的道理:相似的代碼,卻因文化理念不同,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這個行業裡,“迷因”和“故事”才是真正的推動力量。回想一下當年DeFi火爆的夏天:收益農場的興起並不僅是靠技術,而是靠一批投機者們喊出“挖礦、套現、一塊衝”的口號,形成了席捲行業的迷因效應。NFT熱潮同樣如此,以太坊上的一堆JPEG圖片並不是因為ERC-721標準有多厲害,而是CryptoPunks、Bored Apes等項目在社群中形成了強大的社會認同和炫耀文化。技術確實讓所有權得到了驗證,但真正推高NFT價值的,是背後強大的社區共識與社交聲望。

區塊鏈的長期成功,取決於它能否建立強大的社區護城河。這正是區塊鏈行業裡的反直覺真理:真正強大的護城河不是算力或交易速度,而是“信念”和“共識”。價值不只來自代碼,更來自圍繞它而形成的獨特文化。

正是這種難以被量化的魅力,促使人們願意紋上項目的Logo,在市場暴跌時依然堅守,也把早期支持者轉變成死忠粉絲,最終使產品變得不可阻擋。

文化鏈正是認清了這一點,堅信一個有熱情的小眾群體所能創造的能量,將遠遠超越大眾化的通用區塊鏈。

3. 停止追逐TAM,從社區開始

通用型區塊鏈經常祈求著用戶的到來,而文化鏈則天生自帶用戶基礎。

但我們仍需思考一個關鍵問題:這樣的轉變真的可行嗎?一種新的區塊鏈模式想要成功,必須同時滿足技術上的可行性和經濟上的可擴展性。

以往的區塊鏈故事往往試圖從零開始,完全改變整個行業生態;而文化鏈選擇了一種更加務實的策略。它們並不需要推倒重來,反而是利用現有區塊鏈框架,通過優化和調整,精準服務於特定的文化群體。

如今,由於新技術框架的出現(有趣的是,恰恰是技術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啟動自己的區塊鏈已經變得前所未有地簡單。使用像OP Stack、Arbitrum Orbit、Cosmos SDK等框架,再加上模塊化區塊鏈、數據可用性層(DA layers)和Rollup服務,使得普通人也可以快速創建出屬於自己社群的區塊鏈。

換句話說,文化鏈並非遙不可及,而是今天就能輕鬆實現的現實。

有人可能會批評說,專注於某個小眾領域會限制鏈的發展潛力(即TAM不夠大)。但事實卻恰恰相反。舉個例子:韓國偶像 BTS 的粉絲人數約為 9000 萬,而這已經遠遠超過了Solana歷史最高的月活用戶3100萬。

更重要的是,這些粉絲群體並不僅僅是人數上的優勢,他們具備強大的消費能力、組織能力和社交動員力。他們並不是被動的消費者,而是等待被區塊鏈技術激活的文化生態系統。

因此,不要再執著於TAM(總體潛在市場規模),真正值得關注的是TAC(總體潛在文化規模)。

4. 不只是講故事:真正的項目與實際的收益

文化鏈並不是空中樓閣,它們正逐漸落地,並吸引真正熱愛的用戶參與其中。

一些先行項目已經開始踐行這種理念:

Story

如果下一個偉大的奇幻宇宙或漫畫品牌並非來自單個工作室,而是源自鏈上的一個社區呢?@StoryProtocol 正在為此下注。它是一個新的 L1 項目,旨在成為互聯網去中心化的 IP 基礎設施——本質上是一個開放平臺,讓創作者可以協作地構建和重組故事,並由區塊鏈追蹤貢獻和所有權。

其中技術層面很有趣(針對創意作品的溯源追蹤),但真正的核心在於文化:它試圖培育一個由故事創作者組成的社區,共同創造世界——一個由粉絲轉化而成的 DAO。

如果成功,下一個類似《哈利波特》的現象可能是由群眾共同創造的,迷因和粉絲創作的設定將相互交織,並在區塊鏈上獲得保護。Story 展示了文化創新的趨勢:將區塊鏈視為迷因、神話和協作創作的畫布。

Animecoin

動漫迷的規模巨大且跨越國界——全球有數十億人因熱愛日本動畫而緊密相連。現在設想一下,給整個全球社區一個共同支持的代幣。這就是 @animecoin,即 $ANIME。Animecoin 最近以“文化幣”的身份上線,旨在將全球動漫愛好者在區塊鏈上連接起來。其想法很直接:利用一個已經充滿活力的亞文化群體來構建加密生態。具體分析可以參考報告《動漫需要 Web3》和《$ANIME 的未來屬於你》。

Animecoin 可以用於資助粉絲主導的項目、購買或交易動漫主題的數字商品,或投票支持新興創作者。但比起具體用途,$ANIME 更是一面文化旗幟——一個屬於動漫宅群體的共同經濟身份。

現在還處於早期階段,但即使全球宅圈只有一小部分接受它,那也意味著數百萬新用戶會更關心 Crunchyroll,而不是密碼學。Animecoin 正是“文化鏈”理論的典型代表:它圍繞著人們喜愛的身份建立加密生態,而非強迫人們為了加密本身而關注它。

Abstract

@AbstractChain 則採取了更原生於加密的路線。它並非建立在已有的粉絲群體之上,而是從零開始創造一種全新的文化經濟。這是在以太坊之上的新網絡,它並未以最快或最安全的技術為賣點(儘管底層使用了諸如 ZK-rollups 等尖端技術)。相反,Abstract 的賣點在於讓加密貨幣變得有趣且易用,以便普通人願意使用它。由熱門的 Pudgy Penguins NFT 系列團隊支持,Abstract 專門為遊戲、收藏品和社交應用而設計——這些都是社區與用戶體驗最重要的區塊鏈應用類型。具體分析可參考報告《Abstract:打造加密世界的迪士藍圖》和《Abstract背後的智囊團:點燃加密消費革命》。

Abstract 的理念很簡單:只要你建好了文化遊樂場,極客和普通用戶自然會到來。這是一次將社區價值觀(易用、有趣、創造自由)直接融入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實驗。

以上項目共同之處在於採用了垂直領域的戰略。它們不再試圖取悅所有人,而是努力成為某個群體的“全部”。通過聚焦一個特定社區,它們期望引發強大的網絡效應:用戶會留下,因為他們的朋友也在這裡,整個生態環境為他們量身定製;開發者會部署應用,因為他們的目標用戶群就在這裡聚集。

這是一個正向反饋循環:文化 → 用戶 → 應用 → 更多文化。

5. 當“氛圍”破裂之時

當粉絲經濟被金融化時,原本緊密的文化紐帶可能會破裂。

也就是說,這一論點最大的缺陷在於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粉絲真的能轉變為投資者嗎?消費文化的行為和投資行為本質上是不同的。除非某個人從一開始就同時深入參與了加密領域和某個特定的粉絲文化,否則很難假設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受眾會自然地融合。或許“粉絲群體能演化為投資社區”這個想法,充其量只是一種過於樂觀的簡單化設想。

第二個風險同樣關鍵,且頗為熟悉。當投機需求超過了有機的參與度,底層經濟就會崩塌。我們已經在無數“邊玩邊賺”(p2e)的遊戲中一次又一次地看到類似的情景。同樣的危險在這裡也依然存在。如果經濟激勵開始超過文化參與,投機可能會悄悄地從內部侵蝕粉絲經濟。

最後是碎片化和流動性孤島問題。如果每個細分領域都推出自己的鏈,我們可能會重現當初想用互操作性解決的隔離問題。為了獲得成功,文化鏈將需要具備可組合的基礎設施,並將流動性橋接到更廣泛的加密經濟中。

6. 迷因,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如果你都不願意穿著它的周邊衛衣出街,那就別去押注這條鏈。

儘管前面提到了種種風險,我依然看好文化鏈。原因很簡單:一旦它們成功,就能徹底爆發。在區塊鏈行業,技術上的優勢往往轉瞬即逝(今天你引以為傲的高性能,很快就會變成基礎標配),但社區文化所形成的獨特氛圍卻難以複製,成為了最後的真正競爭優勢。無論是投資者還是開發者,利用“文化”去佈局,才是更明智的做法。

對於風險投資人(VC)和資助方:評估一個文化鏈意味著你的盡職調查不能僅限於TPS和GitHub提交記錄。要問自己:這個社區是否有“靈魂”?它是否有一批真正信仰項目並願意長期堅守的人?這些問題聽起來可能很模糊,但它們實際上是判斷項目能否有機成長的領先指標。一條技術平庸但擁有大量迷因高手的鏈,很可能比技術卓越卻毫無氛圍的鏈成長得更快。這裡的投資邏輯類似於投資一個社交網絡——你關注的是參與度、身份認同感和網絡效應,而不只是軟件的吞吐量。

對於原生於加密領域的建設者和創始人:文化鏈為你提供了與用戶最大程度一致的建設機會。你並不是盲目推出一個產品然後祈禱隨機用戶會喜歡,而是從一開始就擁有一群渴望你產品的受眾。這就像是廚師在一個喜愛自己菜品的地區開餐廳。但這也意味著你無法躲避——反饋迴路將會是立即且直言不諱的。與你的社區公開共建,讓他們和你一起掌控敘事。另外請記住,不僅要關注技術,還要注重“城市規劃”(社區治理、社交功能、有趣活動、故事設定)。社會化的用戶體驗和產品本身的界面體驗一樣重要。

對於那些資深的投機者、創作者以及普通的參與者來說:文化鏈是終極的沙盒。這是一個你的狂熱成為常態,而非小眾興趣的地方。如果你已經深度融入某個生態系統,並感到被通用鏈所限制,那麼你現在擁有了一條途徑,可以與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打造屬於你們自己的遊樂場。當然,“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維持這種氛圍的責任在於社區本身。在文化鏈中,你就是內容和價值本身。如果管理得當,這可能是極其有成就感的(想想以太坊早期的參與者,他們確實在塑造一個新世界),但如果管理不善,也可能變得非常疲憊。所以,請謹慎地選擇你的社區。

7. 下一個週期屬於“狂熱社區”

在2010到2020年代初期,加密貨幣圈的競爭主要圍繞著技術性能展開,“更高的TPS”幾乎成了唯一的目標。但如今,這樣的技術軍備競賽已經逐漸失去意義,因為很多鏈的技術水平都已經足夠滿足用戶需求了。下一個真正的競爭戰場,將是“社區氛圍”的比拼。在2020年代後半期真正崛起的,不一定是那些理論上能實現極高TPS的區塊鏈,而會是那些擁有百萬個梗、百萬次熱情互動、百萬用戶視之為家的“社區型區塊鏈”。

因此,如果你正在尋找下一個加密領域的風口,不要再只關心“這個代碼能實現什麼功能”,更要關注的是“這個社區在信仰什麼”?去感受一下那些圈子裡的內部梗、儀式感和獨特的社區氛圍吧。正是在那裡,“文化鏈”正在誕生,而它們或許會帶領我們進入下一個區塊鏈時代。

(寫到一半時,我意識到給“文化鏈”下定義並不如我原本想象的那麼容易。目前最簡潔的定義或許是:文化鏈就是專門為特定文化產業及其粉絲群打造的區塊鏈。隨著我的進一步研究,這個定義可能還會更加精準。)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Ponyo : : FP],版權歸原作者 [Ponyo : : FP] 所有。如對轉載本文存在疑問或異議,請及時聯繫 Gate Learn 團隊,我們將立即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Gate Learn 團隊會提供本文的其他語言翻譯版本,除非特別說明,否則嚴禁未經授權的複製、分發或抄襲這些翻譯內容。

文化共識,區塊鏈的新基石

進階3/31/2025, 7:40:13 AM
文化區塊鏈其實就是垂直區塊鏈的升級版,它們不再追求服務所有人,而是聚焦於特定的文化圈子,比如二次元粉絲、 RPG 玩家、迷因愛好者,甚至某個 NFT 世界的鐵桿支持者。

為什麼下一個爆發的區塊鏈可能根本不靠技術,而是靠圈層文化和迷因的號召力?

特別感謝 @Zagabond, @brianjhhong, @Steve_4P, @JayLovesPotato, @100y_eth 對本文提出的寶貴建議。

試想一種區塊鏈,它的核心吸引力並非是什麼先進的共識機制或超高交易性能,而是一種獨特的社區氛圍。在這個鏈上,人們聚在一起不是因為Gas費便宜,而是因為相互間的梗、共同的身份認同以及層出不窮的迷因文化。這聽起來或許有點荒謬,但在加密貨幣世界中,我們已經多次見證文化壓倒技術的現象。

例如狗狗幣($DOGE)和眾多類似的迷因幣種,原本只是開玩笑式的產物,甚至沒有任何技術創新,卻憑藉迷因文化迅速成為了數十億美元市值的明星資產。比特幣最初的成長,並不完全依賴它的技術優勢,而更多的是一群人對密碼朋克精神的信仰和熱情。以太坊的核心用戶也常常表示:“最初被技術吸引,但最終被社區文化所感染而留下”。ETHGlobal黑客馬拉松和全球開發者大會(Devcon)更是成為重要的文化事件,促進了開發者群體之間超越技術本身的情感聯繫。如今,加密貨幣已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參與本身成為核心價值——這是一場金融、思想與迷因文化相互交織的沉浸式社交遊戲。

歡迎來到“文化鏈”的時代:這些區塊鏈不再以功能定義,而是以它們所面向的群體定義。

1. 文化即產品

文化鏈,正在成為粉絲經濟時代新的垂直型區塊鏈服務平臺。

用簡單的語言來說,文化鏈是具有特定精神氣質的區塊鏈——專門為特定的社群、亞文化或運動量身打造的網絡。與“一刀切”的通用L1鏈或運行單個DApp的高度專精的應用鏈不同,文化鏈佔據了一個微妙的中間地帶。它們是專為擁有共同氛圍或目標的人群設計的遊樂場,為特定群體提供一個可以承載多個相關應用的平臺。

按照這個定義,可以說每條區塊鏈都具有文化。以太坊擁有一種密碼朋克融合制度化的精神,強調去中心化、可編程性和中立性。而Solana則體現了速度、混亂與金融投機,這主要是由其高吞吐量和低成本架構所決定的。

然而,這些文化特質大多是區塊鏈設計選擇的副產品,而非有意而為之。通用型區塊鏈無可避免地會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徵,而文化鏈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是從協議層面特意為文化經濟打造的。關鍵差別在於這種“有意性”。

想象一下,一個區塊鏈上的每個DApp都服務於動漫藝術收藏家、資深的DeFi玩家、RPG遊戲玩家或特定NFT世界的粉絲群體。所有用戶使用相同的行話,追逐同樣的潮流,笑著同樣的迷因。這就像一座擁有獨特文化的數字城邦,運行在區塊鏈之上。如果說典型的通用區塊鏈像一座龐大的國際化大都市(充滿多樣性但往往也混亂),那麼文化鏈更像是一座主題公園或文藝復興集市——為特定人群精心策劃。通過聚焦某個利基領域,它能優化一切(技術、治理、代幣經濟),以服務於該社區的價值觀和需求。

它們是專為文化經濟而設計,用來實現變現、規模擴展以及保護這種經濟形態。這種設計可以體現為多種形式:

  • 為特定創作者或媒體流優化的基礎設施
  • 內置的收益共享或代幣化版稅機制
  • 適用於創意社區的治理模式
  • 鼓勵粉絲參與、資金投入及內容發現的內嵌激勵機制

本質上講,文化鏈是“垂直區塊鏈”概念的一種進化版本:它們不再追求覆蓋所有領域,而是精準鎖定某個垂直細分領域。它們的目標是成為某個特定群體或應用場景的首選鏈,這些群體或場景通常具有文化上的內聚性。這背後的假設是,通過這樣做,它們可以比通用型區塊鏈更有效地在志同道合的用戶和開發者之間培養更強大的網絡效應。它們的力量,恰恰源自於這種清晰的文化聚焦。

2. 代碼可以複製,氛圍無法複製

在區塊鏈的世界裡,比起技術,“社區”更重要。與其關注誰的交易速度更快,不如關注誰的社區更狂熱。

文化真的比代碼重要嗎?很多資深的技術玩家對這個說法不屑一顧,畢竟區塊鏈的本質是嚴謹的數學、密碼學和工程技術。但在加密世界,“代碼雖是法律,但文化才是真正的王者”。決定代碼能否被廣泛接受的,是用戶群體在社交層面的共識。一種再完美的協議,如果沒有一批忠實的支持者,也註定無法起飛;而即便是粗糙的迷因幣,只要有一群狂熱信徒,也能創造奇蹟。

本質上,加密網絡就是一個內置銀行功能的社交圈。人類的心理才是決定區塊鏈成功的關鍵因素,比如害怕錯過(FOMO)、歸屬感、群體認同感與堅定的信念。而這些東西,無法通過簡單地複製代碼而實現。當比特幣分叉為比特幣現金時,雖然技術差別不大,但社區卻分裂成兩派(大區塊派 vs. 小區塊派),而最終的勝負,正是取決於這場文化與理念之爭。同樣,以太坊分裂為以太坊經典的故事,也體現了相似的道理:相似的代碼,卻因文化理念不同,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這個行業裡,“迷因”和“故事”才是真正的推動力量。回想一下當年DeFi火爆的夏天:收益農場的興起並不僅是靠技術,而是靠一批投機者們喊出“挖礦、套現、一塊衝”的口號,形成了席捲行業的迷因效應。NFT熱潮同樣如此,以太坊上的一堆JPEG圖片並不是因為ERC-721標準有多厲害,而是CryptoPunks、Bored Apes等項目在社群中形成了強大的社會認同和炫耀文化。技術確實讓所有權得到了驗證,但真正推高NFT價值的,是背後強大的社區共識與社交聲望。

區塊鏈的長期成功,取決於它能否建立強大的社區護城河。這正是區塊鏈行業裡的反直覺真理:真正強大的護城河不是算力或交易速度,而是“信念”和“共識”。價值不只來自代碼,更來自圍繞它而形成的獨特文化。

正是這種難以被量化的魅力,促使人們願意紋上項目的Logo,在市場暴跌時依然堅守,也把早期支持者轉變成死忠粉絲,最終使產品變得不可阻擋。

文化鏈正是認清了這一點,堅信一個有熱情的小眾群體所能創造的能量,將遠遠超越大眾化的通用區塊鏈。

3. 停止追逐TAM,從社區開始

通用型區塊鏈經常祈求著用戶的到來,而文化鏈則天生自帶用戶基礎。

但我們仍需思考一個關鍵問題:這樣的轉變真的可行嗎?一種新的區塊鏈模式想要成功,必須同時滿足技術上的可行性和經濟上的可擴展性。

以往的區塊鏈故事往往試圖從零開始,完全改變整個行業生態;而文化鏈選擇了一種更加務實的策略。它們並不需要推倒重來,反而是利用現有區塊鏈框架,通過優化和調整,精準服務於特定的文化群體。

如今,由於新技術框架的出現(有趣的是,恰恰是技術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啟動自己的區塊鏈已經變得前所未有地簡單。使用像OP Stack、Arbitrum Orbit、Cosmos SDK等框架,再加上模塊化區塊鏈、數據可用性層(DA layers)和Rollup服務,使得普通人也可以快速創建出屬於自己社群的區塊鏈。

換句話說,文化鏈並非遙不可及,而是今天就能輕鬆實現的現實。

有人可能會批評說,專注於某個小眾領域會限制鏈的發展潛力(即TAM不夠大)。但事實卻恰恰相反。舉個例子:韓國偶像 BTS 的粉絲人數約為 9000 萬,而這已經遠遠超過了Solana歷史最高的月活用戶3100萬。

更重要的是,這些粉絲群體並不僅僅是人數上的優勢,他們具備強大的消費能力、組織能力和社交動員力。他們並不是被動的消費者,而是等待被區塊鏈技術激活的文化生態系統。

因此,不要再執著於TAM(總體潛在市場規模),真正值得關注的是TAC(總體潛在文化規模)。

4. 不只是講故事:真正的項目與實際的收益

文化鏈並不是空中樓閣,它們正逐漸落地,並吸引真正熱愛的用戶參與其中。

一些先行項目已經開始踐行這種理念:

Story

如果下一個偉大的奇幻宇宙或漫畫品牌並非來自單個工作室,而是源自鏈上的一個社區呢?@StoryProtocol 正在為此下注。它是一個新的 L1 項目,旨在成為互聯網去中心化的 IP 基礎設施——本質上是一個開放平臺,讓創作者可以協作地構建和重組故事,並由區塊鏈追蹤貢獻和所有權。

其中技術層面很有趣(針對創意作品的溯源追蹤),但真正的核心在於文化:它試圖培育一個由故事創作者組成的社區,共同創造世界——一個由粉絲轉化而成的 DAO。

如果成功,下一個類似《哈利波特》的現象可能是由群眾共同創造的,迷因和粉絲創作的設定將相互交織,並在區塊鏈上獲得保護。Story 展示了文化創新的趨勢:將區塊鏈視為迷因、神話和協作創作的畫布。

Animecoin

動漫迷的規模巨大且跨越國界——全球有數十億人因熱愛日本動畫而緊密相連。現在設想一下,給整個全球社區一個共同支持的代幣。這就是 @animecoin,即 $ANIME。Animecoin 最近以“文化幣”的身份上線,旨在將全球動漫愛好者在區塊鏈上連接起來。其想法很直接:利用一個已經充滿活力的亞文化群體來構建加密生態。具體分析可以參考報告《動漫需要 Web3》和《$ANIME 的未來屬於你》。

Animecoin 可以用於資助粉絲主導的項目、購買或交易動漫主題的數字商品,或投票支持新興創作者。但比起具體用途,$ANIME 更是一面文化旗幟——一個屬於動漫宅群體的共同經濟身份。

現在還處於早期階段,但即使全球宅圈只有一小部分接受它,那也意味著數百萬新用戶會更關心 Crunchyroll,而不是密碼學。Animecoin 正是“文化鏈”理論的典型代表:它圍繞著人們喜愛的身份建立加密生態,而非強迫人們為了加密本身而關注它。

Abstract

@AbstractChain 則採取了更原生於加密的路線。它並非建立在已有的粉絲群體之上,而是從零開始創造一種全新的文化經濟。這是在以太坊之上的新網絡,它並未以最快或最安全的技術為賣點(儘管底層使用了諸如 ZK-rollups 等尖端技術)。相反,Abstract 的賣點在於讓加密貨幣變得有趣且易用,以便普通人願意使用它。由熱門的 Pudgy Penguins NFT 系列團隊支持,Abstract 專門為遊戲、收藏品和社交應用而設計——這些都是社區與用戶體驗最重要的區塊鏈應用類型。具體分析可參考報告《Abstract:打造加密世界的迪士藍圖》和《Abstract背後的智囊團:點燃加密消費革命》。

Abstract 的理念很簡單:只要你建好了文化遊樂場,極客和普通用戶自然會到來。這是一次將社區價值觀(易用、有趣、創造自由)直接融入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實驗。

以上項目共同之處在於採用了垂直領域的戰略。它們不再試圖取悅所有人,而是努力成為某個群體的“全部”。通過聚焦一個特定社區,它們期望引發強大的網絡效應:用戶會留下,因為他們的朋友也在這裡,整個生態環境為他們量身定製;開發者會部署應用,因為他們的目標用戶群就在這裡聚集。

這是一個正向反饋循環:文化 → 用戶 → 應用 → 更多文化。

5. 當“氛圍”破裂之時

當粉絲經濟被金融化時,原本緊密的文化紐帶可能會破裂。

也就是說,這一論點最大的缺陷在於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粉絲真的能轉變為投資者嗎?消費文化的行為和投資行為本質上是不同的。除非某個人從一開始就同時深入參與了加密領域和某個特定的粉絲文化,否則很難假設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受眾會自然地融合。或許“粉絲群體能演化為投資社區”這個想法,充其量只是一種過於樂觀的簡單化設想。

第二個風險同樣關鍵,且頗為熟悉。當投機需求超過了有機的參與度,底層經濟就會崩塌。我們已經在無數“邊玩邊賺”(p2e)的遊戲中一次又一次地看到類似的情景。同樣的危險在這裡也依然存在。如果經濟激勵開始超過文化參與,投機可能會悄悄地從內部侵蝕粉絲經濟。

最後是碎片化和流動性孤島問題。如果每個細分領域都推出自己的鏈,我們可能會重現當初想用互操作性解決的隔離問題。為了獲得成功,文化鏈將需要具備可組合的基礎設施,並將流動性橋接到更廣泛的加密經濟中。

6. 迷因,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如果你都不願意穿著它的周邊衛衣出街,那就別去押注這條鏈。

儘管前面提到了種種風險,我依然看好文化鏈。原因很簡單:一旦它們成功,就能徹底爆發。在區塊鏈行業,技術上的優勢往往轉瞬即逝(今天你引以為傲的高性能,很快就會變成基礎標配),但社區文化所形成的獨特氛圍卻難以複製,成為了最後的真正競爭優勢。無論是投資者還是開發者,利用“文化”去佈局,才是更明智的做法。

對於風險投資人(VC)和資助方:評估一個文化鏈意味著你的盡職調查不能僅限於TPS和GitHub提交記錄。要問自己:這個社區是否有“靈魂”?它是否有一批真正信仰項目並願意長期堅守的人?這些問題聽起來可能很模糊,但它們實際上是判斷項目能否有機成長的領先指標。一條技術平庸但擁有大量迷因高手的鏈,很可能比技術卓越卻毫無氛圍的鏈成長得更快。這裡的投資邏輯類似於投資一個社交網絡——你關注的是參與度、身份認同感和網絡效應,而不只是軟件的吞吐量。

對於原生於加密領域的建設者和創始人:文化鏈為你提供了與用戶最大程度一致的建設機會。你並不是盲目推出一個產品然後祈禱隨機用戶會喜歡,而是從一開始就擁有一群渴望你產品的受眾。這就像是廚師在一個喜愛自己菜品的地區開餐廳。但這也意味著你無法躲避——反饋迴路將會是立即且直言不諱的。與你的社區公開共建,讓他們和你一起掌控敘事。另外請記住,不僅要關注技術,還要注重“城市規劃”(社區治理、社交功能、有趣活動、故事設定)。社會化的用戶體驗和產品本身的界面體驗一樣重要。

對於那些資深的投機者、創作者以及普通的參與者來說:文化鏈是終極的沙盒。這是一個你的狂熱成為常態,而非小眾興趣的地方。如果你已經深度融入某個生態系統,並感到被通用鏈所限制,那麼你現在擁有了一條途徑,可以與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打造屬於你們自己的遊樂場。當然,“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維持這種氛圍的責任在於社區本身。在文化鏈中,你就是內容和價值本身。如果管理得當,這可能是極其有成就感的(想想以太坊早期的參與者,他們確實在塑造一個新世界),但如果管理不善,也可能變得非常疲憊。所以,請謹慎地選擇你的社區。

7. 下一個週期屬於“狂熱社區”

在2010到2020年代初期,加密貨幣圈的競爭主要圍繞著技術性能展開,“更高的TPS”幾乎成了唯一的目標。但如今,這樣的技術軍備競賽已經逐漸失去意義,因為很多鏈的技術水平都已經足夠滿足用戶需求了。下一個真正的競爭戰場,將是“社區氛圍”的比拼。在2020年代後半期真正崛起的,不一定是那些理論上能實現極高TPS的區塊鏈,而會是那些擁有百萬個梗、百萬次熱情互動、百萬用戶視之為家的“社區型區塊鏈”。

因此,如果你正在尋找下一個加密領域的風口,不要再只關心“這個代碼能實現什麼功能”,更要關注的是“這個社區在信仰什麼”?去感受一下那些圈子裡的內部梗、儀式感和獨特的社區氛圍吧。正是在那裡,“文化鏈”正在誕生,而它們或許會帶領我們進入下一個區塊鏈時代。

(寫到一半時,我意識到給“文化鏈”下定義並不如我原本想象的那麼容易。目前最簡潔的定義或許是:文化鏈就是專門為特定文化產業及其粉絲群打造的區塊鏈。隨著我的進一步研究,這個定義可能還會更加精準。)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 [Ponyo : : FP],版權歸原作者 [Ponyo : : FP] 所有。如對轉載本文存在疑問或異議,請及時聯繫 Gate Learn 團隊,我們將立即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Gate Learn 團隊會提供本文的其他語言翻譯版本,除非特別說明,否則嚴禁未經授權的複製、分發或抄襲這些翻譯內容。
Empieza ahora
¡Registrarse y recibe un bono de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