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爲何BTC吐回全部漲幅 山寨幣深陷水下:真相浮出水面

來源:Retrospectively Obvious;編譯:金色財經

加密圈所有人都在盯着同樣的頭條:

  • ETF 已上線
  • 實體經濟企業正在整合穩定幣
  • 監管機構態度愈發友好

所有我們曾期盼的,如今都已成真。

可價格爲什麼偏偏下跌了?

爲何比特幣吐回了全部漲幅,而美國股市今年卻上漲了 15%–20%?爲何即便“加密貨幣不再是騙局”成爲主流共識,你鍾愛的山寨幣依舊深陷水下?

我們來好好聊聊這件事。

adoption ≠ 價格漲

加密推特圈有個根深蒂固的假設:

“一旦機構入場,一旦監管明朗,一旦摩根大通發行代幣……一切就結束了,我們要起飛了。”

如今,機構來了。頭條也兌現了。可我們卻仍停留在原地。

投資中真正核心的問題只有一個:

這些利好是否已提前反映在價格中?

這向來是最難判斷的事。但市場行爲正在傳遞一個令人不安的信號:

我們得到了所有想要的——卻沒能推動價格漲。

市場可能失效嗎?當然可能。

原因何在?因爲大多數加密資產的定價早已與現實嚴重脫節。

1.5 萬億美元……到底值在哪?

把視角拉遠來看:

  • 比特幣自成一派——它是完美的共識符號,如同黃金。其市值約 1.9 萬億美元,而黃金市值約 29 萬億美元。還不到黃金市值的 10%。作爲對沖工具和潛在期權價值,它的邏輯是清晰的。
  • 以太坊、瑞波、Solana等其他所有加密資產加起來,又佔據了約 1.5 萬億美元市值,但其背後的敘事基礎要脆弱得多。

如今,沒人會認真質疑這項技術的潛力。也極少有人仍認爲這一切全是騙局。那個階段已經過去了。

但潛力回答不了真正的問題:

一個僅有約 4000 萬活躍用戶的行業,真的值得數萬億美元估值嗎?

與此同時,有傳言稱 OpenAI 上市估值將接近 1 萬億美元,而其用戶量卻是整個加密生態系統的約 20 倍。

好好琢磨一下這個對比。

這樣的時刻,迫使我們直面真正的問題:

從現在起,獲取加密資產敞口的最佳方式究竟是什麼?

回顧歷史:答案是基礎設施。早期的以太坊、早期的Solana、早期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

那波交易確實奏效了。

但如今呢?大多數這類資產的定價,仿佛默認未來使用率和手續費會增長 100 倍。完美定價,毫無安全邊際。

市場不傻,只是貪婪

這個週期給了我們所有想要的頭條……但幾個真相也浮出水面:

1. 市場不在乎你的敘事——它只在乎價格與基本面的差距。

如果這個差距長期存在,市場最終會不再對你抱有幻想。尤其是當你開始披露營收數據時。

2. 加密貨幣不再是最熱門的交易了。人工智能才是。

資金追逐動量。這就是現代市場的運作方式。眼下,人工智能是絕對主角。加密貨幣不是。

3. 企業遵循商業邏輯,而非意識形態。

Stripe 推出 Tempo 就是一個警告信號。或許,企業並不會僅僅因爲在 Bankless 上聽說以太坊是“世界計算機”,就選擇使用公鏈基礎設施。它們會去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地方。

所以,即便拉裏·芬克(貝萊德 CEO)發現加密貨幣不是騙局,你的持倉也沒暴漲,這一點我並不意外。

當資產被完美定價時,鲍尔的一句無心之言,或是黃仁勳的一個微妙表情,都可能摧毀整個投資邏輯。

簡單算筆帳:以太坊、Solana,以及爲何“營收”≠ 盈利

我們來粗略算算主流 Layer 1 公鏈的情況。

首先是質押(注意:這不是盈利):

Solana:

約 4.19 億枚 SOL 被質押 × 約 6% 收益率 ≈ 每年 2500 萬枚 SOL

按每枚約 140 美元計算 → 每年“獎勵”約 35 億美元

以太坊:

約 3380 萬枚 ETH 被質押 × 約 4% 收益率 ≈ 每年 135 萬枚 ETH

按每枚約 3100 美元計算 → 每年“獎勵”約 42 億美元

有人看到質押數據就說:

“看,質押者能拿到收益!這就是價值捕獲!”

不。質押獎勵並非價值捕獲。

它們是代幣增發、稀釋,是安全成本,而非盈利。

真正的經濟價值 = 用戶支付的手續費 + 小費 + 最大可提取價值(MEV)。這才是一條區塊鏈最接近“營收”的指標。

從這個角度看:

以太坊 2024 年產生了約 27 億美元交易手續費,位居所有公鏈之首。

Solana近期在網路營收方面表現領先,每季度能斬獲數億美元。

所以,當前大致情況如下:

  • 以太坊市值約 4000 億美元,每年的手續費 + MEV“營收”約 10-20 億美元。這相當於按週期峯值的“賭場式營收”計算,市銷率(P/S)高達 200-400 倍。
  • Solana市值約 750-800 億美元,年化營收超過 10 億美元。樂觀估算,市銷率約 20-60 倍(提醒:別拿峯值月份的數據去推算年化)。

這些數據並不精確。也無需精確。我們不是要向美國證監會(SEC)提交文件,只是想看看估值是否離譜到脫離常識。

而這還沒觸及真正的問題:

核心問題是:這並非經常性營收

這些並非穩定、企業級的營收流。

它們是高度週期性、投機性的重復資金流動:

  • 永續合約
  • Meme幣
  • 強制平倉
  • MEV 峯值
  • 高風險短線交易

牛市中,手續費和 MEV 暴增。熊市中,它們便消失無蹤。

這不是軟件即服務(SaaS)的經常性營收。這是拉斯維加斯式的賭場收入。

你不會給一家每 3-4 年才在賭場客滿時賺錢的企業,賦予 Shopify 那樣的估值倍數。

業務性質不同,估值倍數也應不同。

回歸“基本面”

在任何合理的邏輯框架下:

以太坊以 4000 多億美元市值,支撐着 10-20 億美元的高度週期性手續費,都算不上“價值型”投資標的。

200-400 倍的市銷率,疊加增長放緩和 Layer 生態的價值分流。以太坊不像一個能收取全國稅收的聯邦政府;反倒像一個只能拿到州級稅收,卻讓各州(Layer)佔據大部分收益的聯邦政府。

我們把以太坊炒成了“世界計算機”的梗,但現金流表現根本配不上這個標價。以太坊給我的感覺很像思科:早期領先,但估值錯配,其歷史高點可能永遠無法再觸及。

相比之下,Solana的相對估值沒那麼離譜——不算便宜,但沒到荒誕的程度。

它以 750-800 億美元市值,創造着數十億美元的年化營收——樂觀估算市銷率約 20-40 倍。

依然偏高,依然泡沫化。但相較於以太坊,算是“相對便宜”。

“親愛的有限合夥人(LP)們,我們跑贏了以太坊——但基金還是虧了 80%。”

事實證明,我們把賭場式資金流動,當成了經常性軟件營收來定價。感謝參與。

爲了讓大家更直觀理解這個估值倍數:

英偉達,這只全球最受追捧的成長股,市盈率(P/E)僅爲 40-45 倍(注意:是盈利倍數,而非營收倍數)——而它擁有:

  • 真實的營收
  • 真實的利潤率
  • 全球企業級需求
  • 經常性的合約銷售

以及加密賭場之外的客戶(趣聞:加密礦工曾是英偉達第一波真正的高速增長動力)

再次強調:加密公鏈的這些營收,是週期性的賭場收入,而非穩定可預測的現金流。

按理說,這些公鏈的估值倍數應該低於科技公司——而非高於。

如果整個行業的手續費無法從投機性短線交易,轉向真實的經常性經濟價值,大多數資產的估值都將面臨重估。

我們仍處於早期……但不是那種早期

總有一天,價格會與基本面重新接軌。但現在還沒到時候。

當前現狀:

  • 沒有任何基本面理由,能支撐大多數代幣的超高估值。
  • 一旦剝離代幣增發和空投挖礦,許多網路的價值捕獲能力便不復存在。
  • 大多數“盈利”都與賭場式產品的投機活動掛鉤。

我們搭建了能瞬時、全天候、低成本在全球轉移資金的基礎設施……卻把最優質的用例定爲老虎機。

短期貪婪,長期懶惰。

引用網飛聯合創始人馬克·蘭道夫的話:“文化不是你嘴上說的樣子,而是你實際做的樣子。”

別一邊大談去中心化,一邊把 10 倍槓杆的“屁幣(Fartcoin)”永續合約當成主打產品。

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這是我們從“過度金融化的小衆賭場”,升級爲真正長期行業的唯一途徑。

開始的終結

我不認爲這是加密貨幣的終結。但我相信,這是“開始的終結”。

我們在基礎設施上過度投資——超過 1000 億美元投入到公鏈、跨鏈橋、Layer、基礎設施項目中——卻在應用部署、產品開發、真實用戶獲取上嚴重投入不足。

我們總在吹噓:

每秒交易數(TPS)

區塊空間

復雜的 Rollup 架構

但用戶根本不在乎這些。他們關心的是:

是否更便宜,

是否更快,

是否更易用,

以及是否真的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回歸現金流。

回歸單位經濟效益。

回歸本質:用戶是誰?我們在解決什麼問題?

真正的增長潛力在哪?

十多年來,我一直極度看好加密貨幣。這一點從未改變。

我依然相信:

穩定幣將成爲默認支付通道。

開放、中立的基礎設施將在幕後支撐全球金融。

企業會採用這項技術,因爲它符合經濟邏輯,而非意識形態。

但我不認爲下一個十年的最大贏家,會是如今的 Layer 1 或 Layer 公鏈。

回顧歷史,每一輪科技週期的贏家,都出現在用戶聚合層,而非基礎設施層。

互聯網降低了計算/存儲成本。財富卻流向了亞馬遜、谷歌、蘋果——那些利用廉價基礎設施服務數十億用戶的企業。

加密貨幣也將遵循相似邏輯:

  • 區塊空間終將成爲大宗商品。
  • 基礎設施升級的邊際效益正日益遞減。
  • 用戶永遠願意爲便利性付費。
  • 用戶聚合者將捕獲大部分價值。

當前最大的機遇,是將這項技術融入已具備規模的企業中。拆除前互聯網時代的金融管道,在能真正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地方,用加密基礎設施取而代之——就像互聯網曾悄悄升級了從零售到工業的所有行業,只因其經濟效益好到無法忽視。

企業採納互聯網和軟件,是因爲符合經濟邏輯。加密貨幣也不例外。

我們可以再等十年,等待這一切自然發生。

或者,我們現在就開始行動。

更新認知

那麼,我們該何去何從?

  • 技術是可行的。
  • 潛力是巨大的。
  • 我們仍處於真實應用的早期階段。

是時候重新評估一切了:

  • 基於真實使用率和手續費質量評估網路價值,而非意識形態。
  • 並非所有手續費都等同:區分經常性營收與重復式資金流動。
  • 上一個十年的贏家,不會主導下一個十年。
  • 別再把代幣價格當作技術有效性的評分板。

我們還處於如此早期的階段,以至於仍天真地認爲,代幣價格能反映技術是否可行。沒人會因爲亞馬遜或微軟的股票當周漲,就選擇 AWS 而非 Azure。

我們可以再等十年,等待企業主動採納這項技術。或者,我們現在就開始行動。

讓真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上鏈。

使命尚未完成。

逆向思考(Invert)(注:“Invert” 源自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維理念,核心是通過反向思考問題,找到更清晰的答案。此處作爲全文主旨升華,強調跳出固有框架,從反向視角重新審視加密行業的價值與方向。)

BTC1.39%
ETH5.27%
XRP4.65%
SOL8.65%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1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游来又游去vip
· 12小時前
理解的很通透👍👍👍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