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一文看懂 DeFi 聚合協議:主流模式、盈利路徑

DeFi 聚合協議:技術之外的生意與底線

過去兩年,DeFi 跨鏈聚合兌換協議的數量在成倍增長。項目方都在講「跨鏈流動性」「最優路由」「無縫兌換」,但這條賽道裏真正能留下來的,往往不是技術最炫的,而是懂得運營和風險控制的。

這類協議的核心,其實是「撮合 + 結算」——只是換了種去中心化的形式。但凡涉及用戶資產的流動、撮合、兌換、橋接,本質上都觸到金融邏輯。技術能解決效率問題,合規才決定能不能長久活下去。

最近,我接到不少 DeFi 項目的諮詢:

有人要做代碼安全審計,怕被黑客一鍋端;

有人問商標注冊,擔心被「蹭品牌」;

有人在融資,要設計方案和合同;

有人想知道是否需要牌照、該怎麼搭結構;

還有人準備搞 DAO 基金會、發治理代幣……

這些問題看似分散,背後其實只有一個主題:「我們想做大,但想規避風險。」

DeFi 跨鏈聚合兌換協議的商業模式與盈利路徑

DeFi 項目的賺錢邏輯,歸根到底是圍繞流動性和信任展開的。結合目前市場情況,大體可以分爲七種主流路徑:

  1. 手續費模式:基礎而穩健的收入

最直接的方式——抽手續費。用戶每完成一筆跨鏈兌換,平台自動扣取 0.1%~0.3% 的費用。模式簡單、現金流清晰,也是目前最被認可的盈利邏輯。但注意:一旦協議中出現法幣兌換、穩定幣結算或集中清算環節,在部分法域(如香港、歐盟、新加坡),就可能被視爲支付服務或匯兌業務,需要申請相應的 PSA、CASP 或 VASP 牌照。

  1. 流動性激勵與分潤:DeFi 的「半金融」玩法

通過代幣激勵吸引 LP 進池子,再從交易費中分紅。這類機制讓平台迅速做大,但如果激勵結構過度依賴代幣價格,

容易被監管認爲存在「收益承諾」,從而落入證券發行(Security Offering)的範疇。因此,激勵模型要留好口徑——「使用激勵(utility reward)」可以,「投資回報(investment yield)」就要非常小心。

  1. 跨鏈橋與路由服務費:技術門檻高、風險更高

跨鏈橋是 DeFi 的「命門」。協議若能整合多鏈流動性,爲其他平台提供路由或橋接,可以從每筆「路徑撮合」中抽取服務費。這是技術門檻最高的一種盈利方式。但風險也最大。過去一年多個跨鏈橋被黑上億美元,在合規上還涉及「跨境資金流動」問題——在歐盟、新加坡、阿聯酋等地區,若涉及資產托管或結算,幾乎都需要加密牌照或等效許可。

  1. 代幣發行與治理經濟:融資與激勵的雙刃劍

很多協議一開始就想「發幣」。沒問題,但代幣一旦帶有融資屬性,就不是你說的算。如果你承諾分紅、回購或價格收益,那就是證券邏輯。合理做法是:

  • 在開曼或 BVI 設立發行主體;
  • 用 SAFT 或認購協議區分「募資」與「治理」;
  • 明確代幣在生態中的使用功能,而非投資回報。

這部分是監管最敏感的領域之一,尤其對計劃上市或融資的項目。

  1. 技術授權與 B 端服務:輕資產、低風險的盈利路徑

當協議跑通、流動性穩後,可以轉向 B 端,提供 SDK、API 或白標服務,讓別的項目接入你的聚合功能。這是一種典型的「輕合規」模式——本質上是軟件許可與技術服務,不觸碰資金,不托管資產,風險低、毛利高。但如果你在服務過程中參與了資產清算或托管,則仍有可能被定義爲「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

  1. 聚合收益與衍生品層:高階玩法,慎入

部分聚合協議進一步整合借貸、質押、套利池,形成復合收益或槓杆化收益結構。這類設計雖能提高收益率,但在多數法域都會被視爲投資產品或衍生品。如果你打算往這方向走,提前準備好資產管理或衍生品許可的合規架構。

  1. 品牌與生態延伸:長期價值的「慢變量」

一些成熟項目會通過品牌擴展來變現——推出 NFT 系列、開發跨鏈支付插件、建立 DAO 治理生態,甚至與 RWA(真實世界資產)結合。短期不一定賺錢,但這是品牌護城河和長期資本價值的來源。前提是:你的品牌得能被保護,所以商標注冊、品牌獨立性布局要盡早做。

從代碼到法律:DeFi 項目的實際合規要點

下面這幾件事,是我近期爲 DeFi 項目方做諮詢時,最容易被忽略但又最關鍵的部分:

(1)代碼安全審計

智能合約的安全性是 DeFi 項目的命脈。無論技術多創新,只要合約有漏洞,被黑一次就可能全盤皆輸。過去一年,包括 Euler、Nomad、Multichain 等多個項目,都因爲智能合約漏洞造成了千萬級資產損失。合規層面上,雖然多數司法區暫未強制要求代碼審計,但在融資、上所或申請牌照時,「是否經過第三方安全審計」已成爲項目可信度的重要評估標準。

實務建議:

  • 至少完成一次由認可審計機構(如 CertiK、SlowMist、PeckShield、Trail of Bits)出具的正式報告;
  • 在項目文檔或白皮書中公開披露審計結論與漏洞修復情況;
  • 對重大更新(如合約遷移、協議升級)應重新審計。

(2)商標與知識產權保護

很多項目團隊認爲「DeFi 是開源的」,於是忽視了品牌保護。但現實是:代碼可以開源,品牌不能裸奔。DeFi 協議在走向市場化後,往往會遇到 LOGO 被抄襲、域名被搶注、品牌被仿盤盜用等問題。尤其當項目獲得投資或交易所合作時,品牌侵權會成爲極高的潛在風險點。

實務建議:

  • 提前註冊項目名稱及標識的商標(建議在主要市場如香港、新加坡、歐盟、美國同時申請);
  • 對官方域名進行備案和保護,防止釣魚網站;
  • 與外部技術服務方、設計團隊簽署著作權轉讓或使用授權協議,確保核心資產歸屬於項目主體。

(3)融資設計與法律文件

融資是 DeFi 項目走向規模化的起點,也是最容易被監管「卡脖子」的環節。不論是股權融資、Token 融資,還是混合模式,都要從結構上先理清:資金進來的路徑是什麼,換走的權益是什麼。常見文件包括:SAFT 協議、投資協議、股東協議、Term Sheet、Token Allocation 表等。這些文件不僅是融資憑證,更是未來 DAO 治理和投資者權利的依據。

實務建議:

在融資階段明確「代幣融資」與「股權融資」分層,避免權利重疊;

對外披露募資材料時避免使用「投資回報」「預期收益」等表述,防止觸發證券發行認定。

(4)牌照與合規義務

目前,大部分純 DeFi 項目仍可在無牌狀態下運營。但如果存在以下任一情況,就建議考慮持牌:

  • 提供加密資產與法幣兌換(需支付 / 匯兌牌照);
  • 托管或中轉用戶資金(需 VASP 許可);
  • 在特定司法區內直接向用戶推介投資產品。

在歐洲 MiCA、新加坡 PSA、迪拜 VARA 框架下,這些業務幾乎都會被納入監管。

(5)DAO 與基金會架構

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看似無中心,但在法律上必須有一個能代表其籤約、納稅、應訴的「主體」。這就是設立基金會的意義——不是「掛名」,而是把治理落地到法律世界。

常見結構:

  • 開曼基金會(Cayman Foundation Company):最常見的 DAO 法律載體,靈活、無股東、可設董事會;
  • BVI 或 Panama 基金會:適合治理層級較輕、成員分布廣的項目;
  • Swiss Verein 或 Wyoming DAO LLC:更注重合規披露與法律承認。

(6)代幣發行與生態治理

代幣發行在 DeFi 項目中無疑是關鍵,但隨着監管的不斷發展,項目方必須對代幣的性質和發行方式有更加清晰的理解。爲了避免代幣被認定爲證券,項目方在發行時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功能性代幣與投資回報

代幣發行時必須明確其功能,並且不能承諾投資回報。如果代幣的價值增長依賴於項目的商業表現或承諾回報,代幣有可能會被視爲「證券」。項目方應確保代幣是實用型代幣,例如平台支付工具或治理工具,而非一種投資工具。

合規公募

在某些司法區,公開募資或公募代幣(如通過空投、ICO 等形式)必須確保不觸犯證券法。如果代幣發行被視爲證券發行(即向公衆投資者提供投資回報),項目就需要遵循證券法的要求,進行適當的註冊或豁免。

曼昆律師事務所的 DeFi 法律服務矩陣

我們爲 DeFi 項目提供的法律支持,通常分爲四個層面:

  1. 合規規劃與牌照布局
  • 全球 VASP/ 支付牌照分析
  • 離岸結構設計(Cayman、BVI、Panama、Singapore)
  • 跨境稅務與法律責任防火牆
  1. 融資與法律文件
  • 投融資架構設計
  • SAFT、SAFE、Token Agreement 起草與審查
  • DAO 基金會治理規則定制
  1. 知識產權與品牌保護
  • 商標注冊、LOGO 保護
  • 合作協議與品牌授權
  1. 風險防控與運營合規
  • 審計報告合規存檔
  • AML/KYC 政策制定
  • 智能合約安全聲明與免責條款

結語:DeFi 的下一階段是「去中心化合規」

DeFi 這幾年最大的錯覺,就是「沒人管=安全」。但事實正好相反——沒人管,只意味着一旦出事,沒人能救你。監管遲早會到來,但項目倒下的原因,往往不是政策突變,而是自己踩線。很多協議被封、被查、被清算時,問題不是技術不行,而是:

  • 協議裏誰是真正的運營方?
  • 錢到底算誰的?
  • 合同和代幣白皮書有沒有邏輯自洽?
  • DAO 的「自治」是不是只是個借口?

未來幾年,真正能留下來的 DeFi 項目,不一定最「去中心化」,但一定是那些既懂得寫合約,也懂得寫合規邏輯的人在做的。

EUL-2.18%
MULTI0.75%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