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blog.ethereum)
隨著 Rollup 技術主導擴容時代,以太坊的效能問題不再是核心戰場。Arbitrum、Optimism、Base、Scroll、Linea 等 L2 大幅降低 Gas 成本並提升 TPS,但使用者體驗卻在多鏈環境下日益分散。
為解決這一系統性 UX 障礙,以太坊基金會提出 Ethereum Interop Layer(EIL),期望透過原生互通邏輯,重新整合使用者與 L2 互動方式,使多鏈世界能夠提供如同單一以太坊般的直覺體驗。
L2 崛起雖然化解了技術層面的效能限制,卻帶來另一個反直覺現象:即便是同一枚代幣,仍然分散在多個 Rollup 上。
目前使用者不得不面對:
因此,以太坊逐漸從一條鏈變成數十條鏈的集合,雖然效能提升,使用體驗卻愈加碎片化。
EIL 的核心理念極為明確:使用者無需理解跨鏈,錢包自動完成操作。該設計基於 ERC-4337 帳戶抽象(Account Abstraction)與鏈上驗證邏輯,而非依賴中心化服務或額外信任模型。EIL 具備以下特色:
使用者僅需發起一次操作,系統會自動完成跨鏈流程,無需額外信任,並確保全程邏輯透明可信。
隨著 EIL 落地,錢包的角色將從單鏈收發介面轉型為真正的多鏈瀏覽器。使用者專注在動作本身,而非底層鏈。例如:
1. 跨鏈轉帳
Alice 的 USDC 存於 Arbitrum,Bob 位於 Base。當使用者點擊發送時,錢包會自動處理跨鏈資產流動。
2. 跨鏈鑄造 NFT
不論資金分布於哪條 L2,錢包都能自動整合並於 Linea 完成鑄造。
3. 跨鏈交易
如果 Optimism 擁有最佳流動性,錢包會從 Arbitrum 連接並完成交易。
使用者無須在多條鏈間操作,交易流程回歸直覺操作,從「鏈為中心(Chain-Centric)」轉變為「交易為中心(Transaction-Centric)」,體驗徹底升級。
更佳的 UX 不應以信任削減為代價。EIL 堅持自我託管、去中心化、鏈上可驗證的邏輯,並杜絕對中心化橋接的依賴,最大限度壓縮信任邊界,確保所有關鍵邏輯皆以程式碼驗證,而非第三方背書。
EIL 的價值不僅限於技術,更重新定義以太坊應用整合方式:
這不僅實現了介面的統一,也讓以太坊使用體驗更趨一致。
Rollup 擴容帶動以太坊效能大幅躍進,但多鏈並行造成的體驗分裂仍是生態最大 UX 挑戰。Ethereum Interop Layer(EIL)並非新鏈或橋接方案。它回歸以太坊原生設計邏輯,作為互通層,讓跨 L2 操作如單筆交易般直覺。EIL 同時維持去中心化與鏈上可驗證的信任模型。這確保體驗提升不以安全妥協為條件。未來,使用者只需開啟錢包,整個以太坊多鏈世界將再現單一鏈的統一、透明與無縫體驗,這將成為以太坊用戶體驗升級的重要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