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Hayden Adams 接到了來自人力資源部的電話。
Hayden Adams 在西門子擔任機械工程師一年後遭到裁員。他一直覺得熱流模擬這份工作不太適合自己,也沒有在崗位上發揮出色。公司正在進行裁員潮,他也在這次調整中被解僱。
24歲的 Adams 感受到的是徹底的輕鬆與釋懷。
他原本就困擾於工程師是否適合自己。在失業面前,過去一直逃避的人生抉擇被強行攤在眼前。
此時手機震動,是大學室友傳來的訊息。
Karl Floersch 任職於 Ethereum Foundation。多年來,他熱衷向 Adams 分享區塊鏈、智能合約、去中心化應用等革命性技術。
過去 Adams 認為這些內容過於抽象且怪異,始終沒有認真傾聽。
而如今,身陷失業與茫然,他決定好好聽聽看。
這場電話持續了三個小時。Floersch 向他描繪了一個未來——自動化程式無須人工干預、資金流動不依賴銀行、應用無需企業控管卻能服務百萬用戶。
這次談話為日後Uniswap的誕生埋下了種子。
但在此之前,他必須先說服自己,從機械工程轉向加密貨幣領域,是否真的可行且理性。
在 Abundant Mines,您只要購買挖礦硬體,團隊便會處理所有運維工作,包含設備部署、日常維護、維修及即時監控。您能夠輕鬆收取穩定的比特幣收益,直接入帳您的錢包。
無需技術背景,只要投資即可獲得收益。
Floersch 能在 Adams 迷惘時發掘新機會。
當時的以太坊還很年輕,只要有動力,短短幾個月就能成為業界專家。門檻極低,因為真正懂這項技術的人太少。
Adams 仍有疑慮。除了修過幾堂基礎課,他幾乎沒有程式設計經驗,也沒寫過網站,更不了解智能合約。要從機械工程師轉型為軟體開發者,對他來說非常困難。
Floersch 提供了明確方向:透過實作專案來鍛鍊。無需上網課,只要設定明確目標,持續執行、邊做邊學,成長自然發生。
Floersch 詳細說明了以太坊的運作機制、去中心化應用的核心意義及最值得解決的問題。他描繪了一個新型態生態系:小團隊免除傳統企業架構,也能服務百萬用戶。
雖然仍懷疑,Adams 逐漸產生興趣。
他決定接下來一年專注學習程式設計,並在以太坊上打造有價值的專案。這通電話結束時,他已變得謹慎而樂觀。
Adams 搬回紐約郊區的童年住家。
父母全力支持他。兒子是石溪大學機械工程畢業,曾在知名企業任職,而現在他決心學習程式設計,在區塊鏈上打造應用。
學習難度極高。Adams 一邊看 YouTube JavaScript 教學,一邊查閱以太坊開發語言 Solidity 文件。對理工背景的他來說,每個步驟都要花大量時間吸收。用工程師的思維方式寫程式——每個函數是系統的一部分,每個變數都有明確意義。智能合約就像機器,根據規則將輸入轉換成輸出。
進度緩慢。他先從撰寫簡單可存取資料的合約開始,接著學會將程式碼部署到以太坊測試網。每次小突破都讓抽象理論離實際落地更近一步。
Floersch 經常來訪,提供指導與鼓勵。2017年底的一次來訪,他帶給 Adams 一項具體挑戰。
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曾寫過一篇部落格探討自動做市商,提出一套創新撮合機制——不再依賴傳統訂單簿,而是由參與者和數學公式管控的流動性池互動。
當時還沒有實用化的實現。
Adams 開始鑽研相關理論。做市這個主題涵蓋多方實時互動、精密運算,把數學理論與工程實踐深度結合,正好吸引他的興趣。
Floersch 給予承諾:如能在一個月內做出有介面的原型,將於即將到來的以太坊 Devcon 全球大會替他展示。
Adams 接下挑戰。他有30天時間自學 Web 開發、完成自動化做市機制,讓專案能在全球以太坊社群亮相。
2018年11月2日,Adams 準備將智能合約部署到以太坊主網。
從原型到正式上線,歷經一年多。Floersch 當初提出的「一個月挑戰」,最後發展成多輪迭代的全新協議。最早在 Devcon 2 展示已驗證概念可行,但 Adams 希望推出能承載真實用戶和資金的高品質產品。他重寫了核心合約、反覆安全審核、不斷優化用戶體驗。每一次改進都讓協議愈發貼近正式商用標準。
Buterin 建議改用 Vyper 語言重寫合約,並鼓勵他申請以太坊基金會資助。申請過程也迫使 Adams 系統梳理並明確闡述自己的願景。
6.5萬美元資助,讓他能專心推動專案。Adams 利用資金完善安全審計、開發可供正式營運的介面。為主網發布做好萬全準備。因為用戶真的會將資金託付給系統,任何細節都馬虎不得。
Uniswap 的核心數學公式為 x * y = k。
這個「常數乘積」公式確保流動性池內任意兩種代幣的數量乘積始終維持不變。當其中一種代幣變得稀缺,價格便會同步上漲。
Adams 選擇於布拉格 Devcon 4 部署合約。這是以太坊年度最大開發者盛會,可最大化吸引開發者和早期用戶關注。他在 Twitter 上向僅有兩百多名追隨者宣布產品上線。
早期回饋褒貶不一。有開發者盛讚架構優雅、無須許可,也有意見質疑自動做市機制能否超越傳統中心化交易所。最初的交易量有限,參與者以開發者和 DeFi 愛好者為主。
Adams 對這些質疑早有心理準備。Uniswap 最初目標不是取代中心化交易所的效率,而是要實現無需信任的自由交易、不需中介審核的代幣上架以及可組合流動性。中心化交易所以專職做市商調配流動性。AMM 徹底顛覆此模式,使流動性自動化、無需人工干預。只要部署池子,做市行為就會自動發生,不再受限於做市商的意願。
任何人都能自由發行新代幣,也因此,以太坊生態必須有無需許可的自由交易渠道。中心化交易所上市門檻高、流程慢、費用昂貴。Uniswap 則讓任何使用者透過存入代幣創建流動性池,賺取手續費,直接創造市場。
2019年初,Uniswap 日交易量持續攀升。協議無需團隊、沒有辦公室,也無傳統營運方式,卻能自動處理數百萬美元交易。Adams 打造出完全遵循數學規則、紀律嚴明的金融系統。
2020年夏季,去中心化金融迎來關鍵轉捩點。
DeFi Summer 帶動鏈上金融應用爆發式成長。Uniswap 站在浪潮核心,成為新型可編程金融的主要基礎建設。
Adams 見證了月交易量從數百萬美元躍升至數十億美元。協議交易額一舉超越許多傳統金融機構,並始終維持去中心化與開放特色。
項目成功吸引創投青睞。Adams 創立 Uniswap Labs,組建團隊並接受機構投資。公司完成由 Andreessen Horowitz 領投的1,100萬美元A輪融資,為後續發展注入充足資金。
2020年5月,V2 上線,大幅升級。全新合約支援所有 ERC-20 代幣間直接交易,突破以往需搭配以太幣的限制,並整合價格預言機(Oracle)與閃電貸。
這些創新衍生出 Adams 意料之外的多元應用場景。開發者在 Uniswap 基礎上構建借貸協議、衍生品平台及收益農場。協議加速了 DeFi 生態創新。推動模組化基礎建設發展。
2020年9月,UNI 治理代幣發行,達成重大里程碑。Adams 團隊向所有歷史用戶地址空投400枚代幣,締造加密史上最大規模空投之一,回饋早期用戶、強化協議長期利益深度連結。
2021年5月,V3 推出「集中流動性」概念。流動性提供者可選擇自訂價格區間,部分策略資本效率提升高達4,000倍。此創新機制吸引專業做市商團隊,同時維持一般用戶參與門檻與效率。
集中流動性徹底革新 Uniswap 做市生態。以往流動性分散於全部價格區間,資本利用率偏低。V3 允許做市商自訂價格範圍,實現更精準策略和更強風險控管。聚焦資金池頭寸,流動性提供者可設定預期波動區間的止損機制(Impermanent Loss),有效對沖無常損失,使市場更專業、更高效。
Uniswap V3 同時吸引了高階做市商團隊與一般用戶,提升流動性分布的觸及度及資本效率。
每一次迭代都在擴展 Uniswap 能力的同時,堅持去中心化、無需許可以及抗審查的核心原則。用戶可隨時匿名交易任意代幣,無需審核、無需個人資料。
Adams 達成了傳統金融難以想像的目標:一個全自動、無需人工干預、日成交額高達數十億美元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2024年10月10日,Uniswap Labs 正式宣布推出 Unichain(Rollup-Boost 技術)——專為 DeFi 應用優化的以太坊 Layer 2 網路。
這條公鏈見證了 Adams 從協議開發者到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者的身份轉型。透過定制公鏈,Uniswap 能全面優化自動做市每一環節。
Unichain 將於2025年2月11日正式上線,採用 Rollup-Boost 技術。受信執行環境支援私有內存池與公平交易排序,徹底破解去中心化交易長年困擾產業的最大可提取價值(Maximum Extractable Value,MEV)問題。
過去,在傳統區塊鏈上,專業交易者能監聽待處理交易,藉由加價搶先成交,從一般用戶獲利並推高交易成本。Unichain 透過私有內存池隱藏交易細節直至出塊。受信環境按照交易到達順序而非手續費高低進行公平排序。
此網路可實現200毫秒級「子區塊」結算。速度突破讓 Uniswap 能夠在延遲敏感的高頻策略領域與中心化交易所正面競爭。這一系列技術進展大幅壓縮專業交易者對普通用戶價值的攫取空間。為用戶創造更公平透明的交易環境。
截至目前,Uniswap 已在多條公鏈上達到日均20–30億美元的交易量。2025年 V4 推出 hooks,開發者可依場景自行定義流動性池策略。協議持續進化,始終繼承簡潔易用的革命特性。
Adams 始終恪守初衷:讓價值流動如同資訊般快速且普惠。
從小小臥室到今日數十億美元日成交額,Uniswap 已證明去中心化系統在競爭傳統機構時同樣具備強大優勢。
Uniswap 創辦人故事至此告一段落,敬請期待後續專題。
歡迎持續鎖定後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