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探討交易世界中的零和遊戲本質,以及如何通過 PVP 機制激發人性中的貪婪與不甘心,從而構建自我延續的交易活動飛輪。 (前情提要:7天賺3億美元》神秘交易員 TechnoRevenant 是新晉鏈上之王,還是操縱市場的屠殺者? ) (背景補充:字節跳動工程師到千萬美金加密交易員:冷靜財富密碼與交易哲學 ) 初中化學提到要想讓吹出來的泡泡更穩定、更持久,就要在溶劑中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簡稱 PVP)——是一種增稠劑和泡沫穩定劑,為泡沫提供結構和持久性,使其能夠維持形態,抵抗外部壓力。 同理想維持 Perpdex 的可持續流動性和可防禦的市場份額,並非通過被動的 Farming、喊單、刷量來實現,而是通過主動構建一個極致競爭性的心理環境來達成。這裡的「PVP」不僅是化學穩定劑的縮寫,而是 Player-vs-Player。 通過精心設計的機制,讓交易者們相互對抗,協議的機制應當是用來激發人類最強大的內在驅動力——貪婪和不甘心——來創造一個自我延續的交易活動飛輪,從而擺脫對通膨性代幣釋放的過度依賴,最終實現真正的市場穩定性。 一、偉大的博弈:解構交易的零和現實 交易的本質是一場零和博弈,不是你虧就是我賺,沒必要遮遮掩掩,粉飾太平。 Meme:最原始的 PvP 競技場 Meme 的交易生態是 PvP 原則最純粹、最不加掩飾的體現。與那些聲稱擁有潛在效用或現金流的資產不同,Meme 的價值幾乎完全來自於其文化相關性、社群炒作和社群媒體的病毒式傳播,即注意力本身。在這樣的市場中,交易更像是一種「文化套利」:預測或搶先於市場發現下一個熱點。這使得 Meme 市場成為一個赤裸裸的零和遊戲:一個交易者的收益直接來源於另一個交易者的虧損。在 Solana 這樣的低費用、高吞吐量的公鏈上,這種 PvP 環境被推向了極致。交易機器人橫行,中位持倉時間以秒計算,市場演變成一個「超級 PvP」生態系統,新入場的散戶交易者幾乎不可能獲得可觀的利潤。這種殘酷的環境恰恰揭示了投機市場的本質——它不是一個協作共建的社群,而是一個參與者相互蠶食的競技場。 既然是一個人吃人的地方,說自己是菩薩下凡、普照大地就顯得有些多餘了。 正和增長的幻覺 加密貨幣行業的主流敘事往往強調其「正和」的一面:不斷增長的總市值、技術創新帶來的新應用場景、以及新用戶的持續湧入。這個宏觀敘事是真實且重要的,但它與微觀層面——即交易員在 Perpdex 上的日常體驗——存在著根本性的脫節。對於一個在 Perpdex 上進行高頻交易的用戶來說,他的目標並非「構建一個全新的金融系統」,而是在價格的漲跌中,從其他市場參與者手中攫取資本。他的盈虧(P&L)界面所展示的,就是一個殘酷的零和現實。任何成功的 PvP 協議都必須建立在這個基本認知之上,停止將自己包裝成一個普惠的「公共設施」,而是要擁抱其作為「競技場」的真實身份。協議的定位應該從「交易市場」轉變為「戰勝其他交易者」,這種重新定位使其產品特性與用戶的真實動機保持一致。 槓桿:偉大的放大器 高槓桿是 Perpdex 的核心特徵,它在 PvP 動態中扮演了催化劑和放大器的角色。槓桿不僅放大了財務上的盈虧,更重要的是,它極大地放大了 PvP 衝突中的情緒強度。一次盈利帶來的欣喜若狂和一次虧損帶來的毀滅性打擊都被不成比例地放大。這種情緒的放大對於將交易者「鉤入」我們將在下一章節討論的心理循環至關重要。 傳統的激勵模型假設交易量是流動性和激勵的函數,交易量是衝突的函數。通過設計能夠創造持續、可量化的衝突的機制(如排行榜、錦標賽),協議可以在不依賴直接代幣獎勵的情況下,產生一個由內在競爭驅動的、穩定的基礎交易量。 二、參與的教條:將貪婪與不甘心武器化 PVP 的核心是引出人的那兩顆心——貪心和不甘心 贏家的詛咒:培養貪婪與過度自信 對於獲勝的交易者,平台的目標是系統性地培養其貪婪和過度自信,促使他們進行更大膽、更頻繁、更忘我的交易。 心理機制:成功的交易會觸發一系列認知偏見。首先是過度自信偏見(Overconfidence Bias),交易者傾向於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高超技巧而非運氣,從而低估未來交易的風險。其次是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他們會主動尋找能夠證實自己「獲勝策略」有效性的資訊,而忽略矛盾的證據。這種心理狀態在交易心理學中被稱為「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即最大的一筆盈利往往預示著接下來最大的一筆虧損。從神經科學角度看,盈利會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形成一個強大的獎賞回路,強化交易行為,並鼓勵交易者承擔更大的風險以尋求更強的刺激。 以某幾個主流 CEX/協議為例: 平台放大策略:協議的設計應致力於放大這種勝利的快感,並將其轉化為公開的社會地位象徵。 突出的盈虧展示:在界面最顯眼的位置展示高額的浮動盈虧(PNL),並使用綠色等積極色彩。 成就系統:設立「連勝」徽章、「百倍收益」獎章等,將交易成就轉化為可炫耀的虛擬身份。 公開排行榜:實時更新的排行榜是製造社會壓力的核心工具,它將個人盈利變成了公開的競賽。 社群分享功能:一鍵分享盈利截圖到社群媒體,讓贏家成為平台的「行走的廣告牌」,同時向其他用戶施加 FOMO、妒忌和焦慮的情緒。 輸家的博弈:製造「不甘心」 對於失敗的交易者,平台的目標是阻止他們因虧損而理性退出,而是要激發其「不甘心」的情緒,促使他們立即投入下一場交易以「回本」。這是整個心理循環中更強大、也更關鍵的一環。 心理機制:其核心是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理論。由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開創性研究證明,虧損帶來的心理痛苦是同等金額收益所帶來快感的兩倍。這種強烈的負面情緒會導致一系列非理性行為,例如,為了避免承認虧損而死守一個不斷下跌的倉位(沉沒成本謬誤),或者更重要的——報復性交易(Revenge Trading)。報復性交易是一種在遭受重大損失後,出於憤怒、沮喪和「不甘心」而進行的...
13.1萬 熱度
4.2萬 熱度
2.5萬 熱度
17.1萬 熱度
3192 熱度
為何總有高槓桿「賭徒」?解讀 PVP 模式下的交易心理與市場動態
本文將探討交易世界中的零和遊戲本質,以及如何通過 PVP 機制激發人性中的貪婪與不甘心,從而構建自我延續的交易活動飛輪。 (前情提要:7天賺3億美元》神秘交易員 TechnoRevenant 是新晉鏈上之王,還是操縱市場的屠殺者? ) (背景補充:字節跳動工程師到千萬美金加密交易員:冷靜財富密碼與交易哲學 ) 初中化學提到要想讓吹出來的泡泡更穩定、更持久,就要在溶劑中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簡稱 PVP)——是一種增稠劑和泡沫穩定劑,為泡沫提供結構和持久性,使其能夠維持形態,抵抗外部壓力。 同理想維持 Perpdex 的可持續流動性和可防禦的市場份額,並非通過被動的 Farming、喊單、刷量來實現,而是通過主動構建一個極致競爭性的心理環境來達成。這裡的「PVP」不僅是化學穩定劑的縮寫,而是 Player-vs-Player。 通過精心設計的機制,讓交易者們相互對抗,協議的機制應當是用來激發人類最強大的內在驅動力——貪婪和不甘心——來創造一個自我延續的交易活動飛輪,從而擺脫對通膨性代幣釋放的過度依賴,最終實現真正的市場穩定性。 一、偉大的博弈:解構交易的零和現實 交易的本質是一場零和博弈,不是你虧就是我賺,沒必要遮遮掩掩,粉飾太平。 Meme:最原始的 PvP 競技場 Meme 的交易生態是 PvP 原則最純粹、最不加掩飾的體現。與那些聲稱擁有潛在效用或現金流的資產不同,Meme 的價值幾乎完全來自於其文化相關性、社群炒作和社群媒體的病毒式傳播,即注意力本身。在這樣的市場中,交易更像是一種「文化套利」:預測或搶先於市場發現下一個熱點。這使得 Meme 市場成為一個赤裸裸的零和遊戲:一個交易者的收益直接來源於另一個交易者的虧損。在 Solana 這樣的低費用、高吞吐量的公鏈上,這種 PvP 環境被推向了極致。交易機器人橫行,中位持倉時間以秒計算,市場演變成一個「超級 PvP」生態系統,新入場的散戶交易者幾乎不可能獲得可觀的利潤。這種殘酷的環境恰恰揭示了投機市場的本質——它不是一個協作共建的社群,而是一個參與者相互蠶食的競技場。 既然是一個人吃人的地方,說自己是菩薩下凡、普照大地就顯得有些多餘了。 正和增長的幻覺 加密貨幣行業的主流敘事往往強調其「正和」的一面:不斷增長的總市值、技術創新帶來的新應用場景、以及新用戶的持續湧入。這個宏觀敘事是真實且重要的,但它與微觀層面——即交易員在 Perpdex 上的日常體驗——存在著根本性的脫節。對於一個在 Perpdex 上進行高頻交易的用戶來說,他的目標並非「構建一個全新的金融系統」,而是在價格的漲跌中,從其他市場參與者手中攫取資本。他的盈虧(P&L)界面所展示的,就是一個殘酷的零和現實。任何成功的 PvP 協議都必須建立在這個基本認知之上,停止將自己包裝成一個普惠的「公共設施」,而是要擁抱其作為「競技場」的真實身份。協議的定位應該從「交易市場」轉變為「戰勝其他交易者」,這種重新定位使其產品特性與用戶的真實動機保持一致。 槓桿:偉大的放大器 高槓桿是 Perpdex 的核心特徵,它在 PvP 動態中扮演了催化劑和放大器的角色。槓桿不僅放大了財務上的盈虧,更重要的是,它極大地放大了 PvP 衝突中的情緒強度。一次盈利帶來的欣喜若狂和一次虧損帶來的毀滅性打擊都被不成比例地放大。這種情緒的放大對於將交易者「鉤入」我們將在下一章節討論的心理循環至關重要。 傳統的激勵模型假設交易量是流動性和激勵的函數,交易量是衝突的函數。通過設計能夠創造持續、可量化的衝突的機制(如排行榜、錦標賽),協議可以在不依賴直接代幣獎勵的情況下,產生一個由內在競爭驅動的、穩定的基礎交易量。 二、參與的教條:將貪婪與不甘心武器化 PVP 的核心是引出人的那兩顆心——貪心和不甘心 贏家的詛咒:培養貪婪與過度自信 對於獲勝的交易者,平台的目標是系統性地培養其貪婪和過度自信,促使他們進行更大膽、更頻繁、更忘我的交易。 心理機制:成功的交易會觸發一系列認知偏見。首先是過度自信偏見(Overconfidence Bias),交易者傾向於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高超技巧而非運氣,從而低估未來交易的風險。其次是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他們會主動尋找能夠證實自己「獲勝策略」有效性的資訊,而忽略矛盾的證據。這種心理狀態在交易心理學中被稱為「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即最大的一筆盈利往往預示著接下來最大的一筆虧損。從神經科學角度看,盈利會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形成一個強大的獎賞回路,強化交易行為,並鼓勵交易者承擔更大的風險以尋求更強的刺激。 以某幾個主流 CEX/協議為例: 平台放大策略:協議的設計應致力於放大這種勝利的快感,並將其轉化為公開的社會地位象徵。 突出的盈虧展示:在界面最顯眼的位置展示高額的浮動盈虧(PNL),並使用綠色等積極色彩。 成就系統:設立「連勝」徽章、「百倍收益」獎章等,將交易成就轉化為可炫耀的虛擬身份。 公開排行榜:實時更新的排行榜是製造社會壓力的核心工具,它將個人盈利變成了公開的競賽。 社群分享功能:一鍵分享盈利截圖到社群媒體,讓贏家成為平台的「行走的廣告牌」,同時向其他用戶施加 FOMO、妒忌和焦慮的情緒。 輸家的博弈:製造「不甘心」 對於失敗的交易者,平台的目標是阻止他們因虧損而理性退出,而是要激發其「不甘心」的情緒,促使他們立即投入下一場交易以「回本」。這是整個心理循環中更強大、也更關鍵的一環。 心理機制:其核心是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理論。由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開創性研究證明,虧損帶來的心理痛苦是同等金額收益所帶來快感的兩倍。這種強烈的負面情緒會導致一系列非理性行為,例如,為了避免承認虧損而死守一個不斷下跌的倉位(沉沒成本謬誤),或者更重要的——報復性交易(Revenge Trading)。報復性交易是一種在遭受重大損失後,出於憤怒、沮喪和「不甘心」而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