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作者福利來啦!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正式上線!
現在在 Gate 申請認證,成功通過即可享受價值 $3,000 的早鳥專屬福利!獲得專屬徽章、現金獎勵、限量週邊,更有機會登上官方榜單,享受更多曝光與特權!
申請門檻超低,只需 500 粉絲 + 積極發帖互動,你也可以成爲社區領袖!
早鳥福利:
🏆 最具影響力創作者 3 名(最多互動):50 USDT + Gate X RedBull 隨行杯+ 精選文章 5 篇
🏆 最佳內容獎 5 名(內容最佳):$50 倉位體驗券+ Gate 平沿帽 + 精選文章 5 篇
🏆 除此之外前50名成功申請者:$50 倉位體驗券
所有成功申請者均可獲得認證創作者徽章+官號 “首批認證創作者榜單” 曝光
海外用戶:Gate 平沿帽 = $20 倉位體驗券,Gate X RedBull 隨行杯 = $30 倉位體驗券
申請步驟:
1️⃣ App 首頁 → 底部進入【廣場】 → 點擊右上角頭像進入個人主頁
2️⃣ 點擊頭像右下角【申請認證】 → 進入認證頁面
3️⃣ 審核通過後,頭像旁將顯示專屬認證徽章,彰顯你的專業與權威!
🎁 專屬福利包含:身分標識、內容推薦、專屬曝光 、活動優先權 、熱門項目合作等!
立即申請,成爲廣場社區領袖,享受更多福利和機會!
詳情閱讀:https://www.gate.com/help/community-ce
中國的談判能力上升:習近平通過每天向美國出口$1 億美元加強了自己的地位
中國每天繼續向美國出口價值超過$1 億美元的商品——盡管關稅高達55%。這一韌性凸顯了習近平主席在與華盛頓持續的貿易談判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因爲兩大經濟體在爭奪全球供應鏈的控制權。
習發揮他最強的經濟牌 即使全球貿易放緩,中國的出口引擎依然出奇地強勁。根據彭博社經濟學家常舒和David Qu的說法,美國的關稅迄今爲止對遏制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幾乎沒有影響。 原因很簡單——中國在電子產品、電池、電動自行車和稀土金屬等關鍵領域的主導地位,使得美國公司幾乎不可能迅速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地方。 “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仍然保持着非常強大的地位,”經濟學家們表示。“這使得它在與美國進口商的談判中擁有了槓杆,因爲重新安置制造業需要數年時間。”
盡管關稅,電動自行車和銅的運輸量激增 盡管關稅陡增,2025年中國幾種關鍵產品的出口仍大幅上升。
🔹 電動自行車:在截至九月的三個月內,超過 $500 百萬輛出口到美國
🔹 精煉銅:從幾乎爲零增加到 $270 百萬
🔹 電纜:漲87%至$405 百萬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盡管向美國出口的前10大類別幾乎全部出現了年同比下降,但電子煙的出口卻有所上升。 總體而言,第三季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超過了$100 億,幫助北京維持經濟增長與其年度目標一致,並將雙邊貿易順差提高至$67 億。
美國進口商利用“漏洞”來降低成本 根據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銀行的首席中國策略師邢照鵬的說法,美國公司繼續尋找部分繞過川普關稅的方法。 “兩國經濟可以減少對彼此的依賴,但永遠無法降到零,”邢說。 許多美國進口商通過越南或墨西哥進行重新路由,以避免全額關稅支付。
一些人還根據第三國的首次銷售價格聲明海關價值,從而在貨物進入美國之前降低應稅價值。 “有很多漏洞,”星補充道。“而美國海關服務局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力來應對這些問題。”
中國商品通過電子商務持續流通 中國也正在受益於跨境電子商務的崛起。盡管進口費用更高,美國消費者仍然繼續從Shein Group和PDD Holdings的Temu等平台購買商品。 中國數據顯示,自5月以來,川普政府收緊立法漏洞,小包裹的價值達54億美元被運往美國——盡管這些包裹現在需繳納54%的關稅。 在七月至九月之間,中國公司還向美國買家出口了價值約(億美元的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電腦配件,突顯出美國對中國電子產品的持續需求的強勁。
貿易平衡回到貿易戰前水平 根據《日本時報》,到2025年,中國對美國的總出口降至)億美元,大致與2017年的水平相當,之前爆發了第一次美中貿易戰。 盡管如此,中國在關稅壓力下的出口韌性和適應能力使得習近平在90天的關稅休戰臨近11月截止日期之際擁有了戰略優勢,而華盛頓則在考慮新的貿易措施。
一分鍾摘要 🔹 中國每天向美國出口超過 $8 億商品
🔹 習近平通過韌性供應鏈增強自己的實力
🔹 盡管徵收關稅,電動自行車、銅和電纜的出口仍在上升
🔹 美國進口商利用漏洞和重新路線來降低成本
🔹 總交易額已降至貿易戰前的水平,但中國仍然佔主導地位
$320 全球經濟 , $1 關稅 , #地緣政治
保持領先一步 – 關注我們的個人資料,隨時了解加密貨幣世界中的一切重要信息! 通知: ,本文中提供的信息和觀點僅供教育目的,不應在任何情況下被視爲投資建議。這些頁面的內容不應被視爲財務、投資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建議。我們警告說,投資加密貨幣可能存在風險,並可能導致財務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