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堅持嚴打加密貨幣,而美國開始批準多種山寨幣現貨ETF?

robot
摘要生成中

2025年10月的最後一周,全球數字資產領域上演了一場冰與火之歌。當華爾街正張開雙臂,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迎接一批“山寨幣”(Altcoins)現貨ETF的到來時,東方的金融監管巨輪卻再次發出嚴厲警告,重申對加密貨幣的嚴打立場。這兩大經濟體在數字金融的十字路口上,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其背後反映的戰略考量與未來願景,正深刻地影響着全球加密貨幣市場的版圖。

美國山寨幣ETF

繼2024年初比特幣現貨ETF成功上市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再次爲加密資產打開了通往主流金融市場的大門,而這次的主角是更爲多元的山寨幣。

美東時間10月28日,一個標志性的日子,多檔備受期待的山寨幣現貨ETF正式獲批上市。其中,資產管理公司Bitwise推出的“Bitwise Solana Staking ETF(代號BSOL)”登入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成爲美國首檔100%直接持有Solana(SOL)現貨的交易所交易產品(ETP)。與此同時,由Canary Capital發行的“Canary Litecoin ETF(萊特幣)”和“Canary HBAR ETF(Hedera)”也同步在納斯達克(Nasdaq)登場。緊隨其後,全球最大的數字資產管理公司灰度(Grayscale)旗下的Solana信托基金,也預計在次日完成向現貨ETF的轉換。

這一系列事件的意義遠不止於幾支新金融產品的上市。它象徵着美國監管機構對替代性加密資產(即比特幣以外的加密貨幣)的認可度達到了新的高度。機構與普通投資者從此不再需要透過復雜的加密貨幣交易所開戶流程,就能像買賣股票一樣,在傳統券商帳戶中輕鬆布局Solana、萊特幣等主流山寨幣。

更具革命性的是,此次推出的ETF引入了“質押收益”(Staking Rewards)機制。以BSOL爲例,Bitwise明確表示,該基金旨在將100%的SOL資產投入鏈上質押,以獲取目前平均約7%的年化報酬。這意味着投資者不僅能分享SOL代幣本身的價格漲跌,還能獲得額外的被動收益。這種“買幣、持幣、生息”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與此前僅提供價格曝險的比特幣ETF形成了鮮明對比,爲傳統投資者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價值主張。

市場對此反應熱烈。Solana政策研究院主席Kristin Smith表示,BSOL的推出“象徵市場普遍承認Solana已成爲未來數字經濟的重要金融基礎設施”。Canary Capital執行長Steven McClurg也稱之爲“加密產業極具裏程碑意義的一刻”。業界普遍認爲,山寨幣ETF的成功上市將極大降低機構投資的門檻,吸引大量潛在資金流入,並可能催生出更多基於這些ETF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進一步推動加密資產的金融化進程。

中國重申嚴打

就在美國市場爲加密創新歡呼雀躍之際,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北京金融街論壇年會上的講話,卻爲國內的加密市場澆下了一盆冷水。他的發言清晰地傳達了一個訊息:中國對加密貨幣的嚴格監管政策不僅沒有松動,反而將繼續堅持。

潘功勝重申,自2017年以來爲應對虛擬貨幣風險而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至今仍具效力”。他強調,人民銀行將繼續聯手執法部門,“嚴厲打擊境內虛擬貨幣經營與炒作行爲”,以維護國家的經濟金融秩序。

此次講話中,穩定幣(Stablecoins)成爲被特別點名的對象。潘功勝指出,盡管與法幣掛鉤的穩定幣不斷湧現,但它們“整體仍處於發展早期”,並且無法滿足客戶身分識別(KYC)和反洗錢(AML)等基本的金融監管要求。他表示擔憂,這些穩定幣的匿名性可能加劇全球金融監管的漏洞,助長“投機市場氛圍”,增加全球金融系統的脆弱性,甚至“侵蝕一些欠發達經濟體的貨幣主權”。

這一立場表明,中國監管層將任何不受其控制的、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特別是可能挑戰人民幣地位的穩定幣,視爲潛在的金融風險與威脅。

在封堵私人加密貨幣的同時,中國正全力鋪設自己的官方數字高速公路——數字人民幣(e-CNY)。潘功勝的講話中,有相當大的篇幅闡述了推動數字人民幣發展的宏偉藍圖。

他表示,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優化數字人民幣的管理體系,並支持更多商業銀行參與其營運。爲了系統化地推動其發展,中國已在上海設立“數字人民幣國際營運中心”,專責跨境合作;同時在北京設立“數字人民幣營運管理中心”,負責系統建設與維護。自2019年試點以來,數字人民幣的累計交易額已超過14兆元人民幣。

對加密貨幣的打擊與推廣數字人民幣是同一枚硬幣的兩個方面。中國的戰略是用一個由國家控制、完全透明且高效的數字支付系統取代混亂、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世界。數字人民幣不僅有助於提升支付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讓中央銀行對資金流動保持完全的監控,強化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並在數字時代鞏固國家的金融主權。

中美兩種路徑

美國與中國在加密貨幣議題上的分道揚鑣,根植於兩國截然不同的金融哲學與國家戰略。

美國的策略是“納管與融合”。 透過將加密資產納入現有的、成熟的監管框架(如ETF),美國在擁抱金融創新的同時,也爲投資者提供了保護。此舉不僅鞏固了華爾街作爲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巧妙地利用美元穩定幣和相關金融產品,將美元的影響力延伸至數字資產世界,實現了“數字美元霸權”的軟擴張。

中國的策略則是“替代與掌控”。 出於對金融穩定、資本外流和貨幣主權的深切憂慮,中國選擇了建立一道“金融防火長城”,將不受控的加密資產隔絕在外,並傾力打造數字人民幣這一可控的替代方案。這是一條自上而下、由國家主導的數字化路徑,優先級是秩序、穩定與控制力。

總的來說,一個向左,一個向右。美國正試圖成爲全球加密資產的合規港灣與創新中心,而中國則致力於構建一個獨立自主的數字貨幣體系。這兩種模式的競爭與互動,將在未來數年內定義全球數字金融的格局。全球資本將如何流動?哪種模式更能適應未來的挑戰?這場關乎科技、金融與權力的世紀博弈,才剛剛拉開序幕。對於所有身處其中的人而言,這既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挑戰,也是前所未見的歷史機遇。

BTC-0.9%
SOL-2.24%
LTC-3.75%
HBAR8.6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