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風暴中,比特幣「獨美」

robot
摘要生成中

比特幣誕生於全球金融危機之中,其設計初衷就是建立一個獨立於傳統金融體系的去中心化價值網絡。

撰文:比推

過去幾年,比特幣一直被視為「科技股小弟」,美股漲它跟漲,美股跌它跌更狠。但這次特朗普引發的關稅風暴中,劇本突然變了。

回看歷史數據,自 Covid 以來,比特幣與納斯達克 100 指數一直保持著高度的正相關關係,通常它們的價格走勢是同步的。

然而,在 4 月 3 日特朗普政府宣佈關稅政策後的 48 小時內,比特幣逆勢上漲 2% 至 84,600 美元以上,而納斯達克 100 指數累計下跌 7.2%,創下 2020 年 3 月流動性危機以來最慘烈單週表現。

截至週五收盤,道瓊斯指數較創紀錄收盤下跌 14.9%,標普 500 指數較創紀錄收盤下跌 17.4%。納斯達克指數較去年 12 月 16 日創下的收盤紀錄跌去 22.7%,已確認進入熊市。美股單日市值蒸發 3 萬億美元。

機構增持,越跌越買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也未能倖免,自 4 月 2 日以來已經下跌了約 13%。

儘管股價暴跌,貝萊德並未放緩其比特幣增持步伐。根據鏈上分析平臺 Arkham 的數據,BlackRock 現貨比特幣 ETF(IBIT)在 4 月 4 日增持了價值 6600 萬美元的比特幣,IBIT 的淨資產管理規模已超過 470 億美元。

根據 SoSoValue 數據,IBIT 連續 14 周保持淨流入,即便在比特幣價格回調期間也未出現大規模贖回,表明機構投資者更關注長期價值而非短期波動。此外,貝萊德在 4 月 1 日與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加密貨幣工作組進行了會晤,討論未來可能推出更多的加密貨幣產品。

比特幣底層邏輯 --「獨立性」優勢凸顯

比特幣誕生於全球金融危機之中,其設計初衷就是建立一個獨立於傳統金融體系的去中心化價值網絡。如今,在特朗普政府加徵關稅引發市場動盪之際,比特幣的這一特性正在經受現實檢驗。

與傳統上市公司不同,比特幣不存在供應鏈斷裂、關稅成本轉嫁等經營風險。加密貨幣研究網站 Coin Bureau 創始人 Nic Puckrin 指出:「許多公司將受到關稅政策的嚴重衝擊,但比特幣不是一家公司」。

21Shares 數字資產投資專家 David Hernandez 補充道:「沒有人能對比特幣徵收關稅,因為它運行在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中,沒有中央管理機構。」

市場參與者的行為模式差異同樣值得關注。在傳統金融領域,不確定性往往導致交易者觀望,但加密交易者早已習慣劇烈波動,甚至可能因此更加活躍,這種更高的風險承受能力可能支撐了比特幣的價格,交易者更傾向於押注上漲而非逃離。

MicroStrategy 執行主席 Michael Saylor 對此現象給出了深刻解讀:「比特幣短期表現出風險資產特性,只因它是全球流動性最強、可 7×24 小時即時變現的資產。當市場恐慌時,交易員會優先拋售能快速賣出的資產,而非他們真正想賣的。這絕不意味著長期相關性——只證明比特幣始終具備極佳的市場深度。」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ไทย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