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啟明創投唐弈:支持華人Web3創業者,對明年市場持樂觀態度

採訪 | Frank,PANews

撰文 | Zen,PANews

啟明創投旗下總計管理18隻基金,已募管理資產總額達到95億美元,其主要投資於科技及消費、醫療健康兩大領域的早期和成長期的優秀專案。 其已投資超過530家高速成長的創新企業,其中有超過200家上市及合併等退出,有70多家成為行業公認的獨角獸和超級獨角獸企業。

實際上,啟明創投近些年也一直在Web3行業佈局,所投專案包括乙太坊擴容專案Scroll、Web3基礎設施供應商InfStones、去中心化錢包imToken、加密金融服務公司Matrixport等。 在ETH Hong Kong活動期間,PANews邀請到負責啟明創投Web3領域投資的執行董事唐弈,就啟明創投的投資策略、關注領域以及行業分析進行了採訪。

! [專訪啟明創投唐弈:支持華人Web3創業者,對明年市場持樂觀態度] (https://cdn-img.panewslab.com/panews/2023/10/29/images/F6Ftjk1GYn.jpg)

PANews:請簡單介紹一下自己與啟明創投

唐弈:大家好,我是啟明創投的唐弈。 啟明創投是一家全球領先的VC,我們已經在VC領域有了17年的經驗。 在Crypto領域,我們從2019年開始投資,已經投了16-17個專案。 我們投資策略會以支持華人創業者為主去做一個Crypto的全球市場。

我們投資的範圍非常廣泛,從基礎設施類到應用層,再到一些中間件,包括錢包等等。 我本人在進入啟明創投之前是在ConsenSys工作,這是乙太坊生態中一家非常大的公司。

PANews:作為一家已在傳統和Web2廣泛佈局並取得不俗成就的投資機構,啟明創投如何看待加密和Web3行業?

唐弈:我們正式開始投資這個領域是在2019年,當時市場比較低落,是Crypto行業比較低潮的一個時期,但是我們比較相信Crypto/Web3行業的長期潛力。 我們覺得從技術和人才層面看,這個市場是非常有意思的,有非常多聰明的工程師、開發者在不同的領域做著自己的產品和研究。

我們覺得Crypto的最初願景是構建價值網路,使用者可以在這個網路上擁有自己數位化的資產、價值、身份,並且可以非常快地去交換這些價值,所以從願景和目標角度我們也覺得非常有意思; 從現狀角度看,它有一些點很像互聯網早期,它在全球已經形成了一些事實標準,比如說一些數字資產的格式與交互規則,不管在全球什麼地方,大家都認同這套同樣的標準與規則。 從這些角度看,我們都覺得能看到一些早期的信號說明這個方向非常有潛力,也因為這麼一個原因,我們會長期看好它。 所以從2019年到現在,不管是在市場比較高漲的時期,還是在較為低落時期,我們都持續在看這個領域,並且去做一些投資。

PANews:啟明創投 70% 的投資發生在A 輪或 B 輪,在初創專案較多的Web3行業,你們是否仍然保持這一習慣和風格?

唐弈:我們覺得Crypto專案在籌集資金以及相關的一些事情上,確實呈現出一些不同的地方。 那麼另外由於行業還是處在比較早期,所以很多項目的融資也在更早期的階段,它的投資金額通常更小一些,可能對於我們的基金規模來說是比較小的投資。 我們內部針對這個情況做了一些調整,所以也有做一些比較早期的種子輪、預種子輪的投資。 另外還有一些專案,其實已經跑到了增長階段或者估值相對較高的階段,需要投入比較大的資金去做它的生態,去做後續的發展,這樣的專案我們也可以投。 因為我們的基金規模比較大,有條件做更廣的階段的投資,所以不管是早期還是中後期的專案我們都可以去投,針對這個行業的投資金額和方式,我們會做得相對靈活。

PANews:除了Scroll外,啟明創投還有投資哪些Web3專案? 您覺得有哪些可以重點關注的方向?

唐弈:我們在Web3的投資覆蓋面還比較廣。 從用戶視角出發,我們覺得Crypto使用者分更偏個人(individual)的使用者,和更偏機構的使用者,後者的體量會比較大。 在這兩邊,我們對使用者入口或者基礎設施類的專案都會比較關注,比如自託管錢包(self-custodial wallet)項目imToken是我們之前比較早期的一個投資(編者注:2021年完成3000萬美元B輪融資,啟明創投領投)。 然後從更偏機構或更偏金額稍大的使用者角度,我們也投了一些偏向傳統CeFi,或以CeFi+DeFi的方式走合規路線去把更多資金吸引進來的專案,比如我們投過的亞洲的加密金融公司Matrixport(編者注:2021年完成1億美元C輪融資,啟明創投參投)。

另外在底層基礎設施方面,我們也做過很多投資。 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在2019年到2020年的時候,我們覺得乙太坊從PoW轉向PoS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變化。 在它轉變為PoS之前,我們投了兩家權益質押服務提供者(Staking Service Provider),我們認為這些專案在PoW時代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切換之後會很有機會和市場空間。

整體上我們投了十六、七家公司,底層基礎設施類更多一點(涉及零知識證明、中間件、安全等),在應用層也有一些早期的嘗試,比如說DeFi、NFT、Gaming都做過一些早期的投資。

PANews:在漫長的熊市中,一級市場越來越安靜,您覺得這一局面還會持續多久?

唐弈:這個市場的節奏其實是比較難判斷的。 我遇到的行業內大部分人,對明年年底之前市場轉好比較樂觀。 但我個人認為這個時機是非常難預測的,對明年底前市場變好我會相對樂觀,但是也做好了市場難以預測的準備。 對於我們投資的公司來說,關鍵是讓他們要保持足夠長期的資金儲備,最好有可持續的收入和價值捕獲,這樣即使明年沒有任何好轉,他們在後年仍然還有機會,而不會在市場寒冬中被迫離場。

PANews:啟明創投投資策略是什麼,哪些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牛熊週期會保持一樣的投資節奏嗎?

唐弈:從方向性上我倒覺得不會變化,我們希望不管市場怎麼樣,都以一個比較穩定的節奏去投資。 但確實會發現在牛市的時候,因為競爭非常激烈,又有非常多的項目出來,所以造成的結果就是在牛市大家節奏都會偏快一點。 而熊市的時候,因為市場比較冷,大家會更理性,我們跟專案的主要團隊也可以聊得更加透徹,花更長的時間去做DD(編者注:投資盡調,Due Diligence)。 呈現出來的情況就是在熊市投的節奏會慢一些,但我個人反而覺得熊市的這種投融資的狀態,其實是對整個生態,包括對專案也都是更健康的。

PANews:參考啟明創投投資組合中的Web2獨角獸企業,您覺得Web3真正走向大規模採用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唐弈:從數位角度,比如去比較一些同等級Web3和Web2產品的用戶規模,那Web2比Web3可能至少高了兩個數量級,這個差距還是很大的。 從用戶體驗來看,這之間的差距也比大家想像的要大。

具體原因在於,一是對於絕大多數使用者,加密貨幣支付體驗的接受度和舒適度與Web2差距較大; 第二就是底層基礎設施,還有太多不完善的地方。 包括一些非常細節的點,比如說從加密數據層面,假設你是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使用者,你在協議裡面鎖定的錢,包括乙太坊staking中鎖定的錢,真實的每天收益是多少? 很多細節的數據方面都不是那麼完善。 更不要說大家都在討論的EOA(Externally-Owned Account)錢包、AA(Account Abstraction)錢包還需要做的工作,所以整體上從基礎設施的角度,離大家想像的大規模採用還有相當的距離,這絕對不是短期內,比如兩三年內能很快解決的,我個人認為需要有更多的耐心。

PANews:很多Web2創業者入局web3創業,這類連續創業者會是你們所傾向的嗎?

唐弈:是的。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有不少我認識的或我們的投資組合的Web3創業者,之前在Web2有不錯的創業經歷。 這樣的創業者來做Web3是很好的一個選擇。 因為他們之前經歷過很多專業的訓練,技術能力和執行能力強,以及對產品的意識,比如對產品-市場匹配(Product-market fit)都有不錯的認知。 所以只要他們在Web3這邊花時間去學習,去了解使用者需要什麼,行業需要什麼,他們的成長速度很快,這樣類型的創業者我個人覺得是蠻好的。

PANews:不少Web3創業者在AI火了之後切換到AI賽道,你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

我們是一個綜合性的VC,有團隊成員去投AI方向並且也做了不少投資,這個話題我跟他們以及很多行業的朋友都有過挺多交流。 我的感受是這個現象蠻容易理解,一是Crypto行業現在的問題就在於一些新的用例和場景並沒有出來。 這確實是一個困境,尤其是對於應用層的創業者,會有很多迷茫的感受; 那麼第二點就是像我剛才說的,實際大規模採用的發展,可能沒有大家在牛市的時候想的那麼快,所以心理上有很大的落差。

另一方面,AI的底層確實有一些新的大的變化,大模型的效果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不為人知”地發展之後,終於等到了轉捩點。 確實能看到很多令人興奮的事情發生。 但是話說回來,Crypto也經歷過相同的週期。 當底層技術新的變化出來的時候,大家可能會過於樂觀,高估了它們短期在應用層能達到的效果。 所以我倒覺得創業者不管去做AI還是Crypto,在應用層都會遇到很多挑戰,都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探索出來。 我覺得創業者應該更多地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去探索,並且意識到兩邊都有許多的不確定性。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