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er2 發展歷程:狀態通道的崛起

作者:Logic; 來源:LXDAO

MyFirstLayer2 由乙太坊基金會贊助支援,是 LXDAO “ My First ” 系列的教育專案。 我們希望通過文字 + 圖片 + 動畫 + 互動,以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向 Web3 使用者普及 Layer 2 知識並開始安全的使用 Layer 2。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 Layer2 技術的由來和基本原理,為區塊鏈解決了“不可能三角”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 然而,每一項技術的成熟都離不開不斷的探索和試錯。 今天,我們將深入 Layer2 的歷史長河,看看在這條探索之路上,二層網路都經歷了哪些重要的里程碑。

讓我們以Alice的例子開始。 假設Alice經常在一家咖啡店消費,每次購買一杯5美元的咖啡都需支付0.5美元的手續費。 如果Alice和咖啡店能達成一個協定,每次購買時只需給咖啡店一張簽了名的欠條,然後在一段時間后,咖啡店將所有的欠條匯總,一次性向Alice結算,這樣就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對雙方都是有利的。 這種簡單的思路,便是最早的二層網路——狀態通道的原理。

狀態通道利用多簽技術,讓兩個參與者能在一個內部通道中進行多筆小額轉帳,只有在通道開啟和關閉時,才需在區塊鏈上記錄。 這不僅大大提高了交易速度,降低了成本,而且為比特幣的 Lightning Network(閃電網路)和乙太坊的 Raiden Network(雷電網路)提供了基礎技術支援。

簡而言之,狀態通道的運作原理包括:

  1. 建立私有通道:讓參與者能在區塊鏈外進行交易。

  2. 資金鎖定:為保障鏈下交易的安全,通道的參與者需在區塊鏈上鎖定一定的資金。

  3. 鏈下交易:參與者在私有通道中進行多次交易,無需每次都在區塊鏈上記錄。

  4. 減少交易成本和時間:只有在通道開啟和關閉時,才需在區塊鏈上記錄,大大節省了交易成本和時間。

  5. 保持區塊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通過區塊鏈上的資金鎖定和最終結算,確保了區塊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狀態通道

雷電網路是狀態通道技術的一個優秀示例,它不僅支援通道內的快速轉帳,還可以通過多節點中轉,讓使用者向其他沒有直接連接的帳戶發送資金,隨著網路節點的增多,整個網路的交易處理規模也隨之擴大,實現了有效的擴容。

雷電網络

然而,狀態通道技術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它需要中心化的節點來進行資金的質押和鏈下交易的處理。 而且,雖然狀態通道適用於簡單的轉帳交易,但對於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更複雜的交易場景,它顯得力不從心。 這引出了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兩個方案:側鏈和 Plasma。

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將分別深入瞭解側鏈和 Plasma 方案,以及它們是如何解決狀態通道所不能覆蓋的更多場景,推動 Layer2 技術的發展的。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