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想存儲賽道下一輪敘事:數據保險

撰文:Marshal Orange @ Contributor of PermaDAO

審閱:Xiaosong HU @ Contributor of PermaDAO

**今年 5 月 11 日,中國人保成功簽發全國首單數據智慧財產權被侵權損失保險,**而這裡的數據智慧財產權被侵權損失保險,中國人保給出的定義是:“基於企業對自身數據知識產權的風險保障需求,為合法擁有,並在數據智慧財產權登記系統或存證平臺,取得數據智慧財產權登記證書或存證證書的數據,提供智慧財產權被侵權風險等一系列風險保障。 “此後,各地陸續推進數據智慧財產權被侵權損失保險的普及與推廣,近日杭州高新區也落地了全市首單數據智慧財產權被侵權損失保險,杭州某公司所投保的物件為其 2276 條每季度更新的數據,如果發生了數據智慧財產權被侵權事件,該公司可獲得來自保險公司的巨額賠償,這無疑讓更多使用者多了一份數據安全的保障。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保險是否也能與去中心化存儲相結合來推出針對於去中心化存儲產品的數據安全保險,從而帶來一定的生態增長呢?

去中心化存儲的數據安全保險,簡而言之,這是為 Web3 使用者提供了一種數據保障服務,使用者將數據存儲在去中心化存儲專案,而又購買了數據安全保險的使用者可以減輕使用者對數據安全管理的擔憂,從而鼓勵更多使用者採用去中心化存儲。 如果數據在去中心化存儲的數據發生意外的丟失、損壞或遭到駭客入侵,使用者將有權獲得相應的賠償。

**目前去中心化存儲專案在 C 端使用者的採用率還不高,原因並不是因為去中心化存儲產品不夠好,以 Arweave 生態的產品為例,Akord 數位保險庫已經完全可以為個體使用者提供了安全、便捷、有隱私控制的數據存儲和管理服務,讓去中心化數據存儲實現銀行級安全性。 但其實還是因為使用者潛意識裡依舊不那麼信任去中心化存儲產品,而如果我們因此推出針對於去中心化存儲的數據安全保險這一舉措,便直接回應了使用者對去中心化存儲的刻板印象,還打消了使用者對於數據安全和隱私的不斷增加的擔憂,同時也通過保險讓更多去中心化存儲解決方案供應商能夠進一步提高服務品質,更完善了擁有無限潛力的去中心化存儲生態。 **

**其實保險行業很早就已開始了探索在區塊鏈領域的應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於 2017 年在乙太坊上推出的第一個去中心化保險平臺 Etherisc,**它當時提供了一個點對點的保險市場,用戶可以在不通過傳統保險公司的情況下來購買或出售通用保險政策,如航班延誤和颶風損失。 **而轉捩點是在 2019 年推出的第一個專門為 DeFi(去中心化金融)生態系統構建的保險協定 Nexus Mutual,**尤其隨著很多 DeFi 應用經歷過安全事件,並且在事故中導致了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損失,進而區塊鏈 DeFi 保險得以迅速發展,其能夠通過緩解 DeFi 固有風險讓投資者和機構重新建立市場信心,來確保更多 Web3 使用者廣泛參與到 DeFi 之中。

! [暢想存儲賽道下一輪敘事:數據保險] (https://img-cdn.gateio.im/resized-social/moments-69a80767fe-b956f03a70-dd1a6f-cd5cc0)

那麼 DeFi 保險是如何工作的呢?**DeFi 保險允許個人和企業通過去中心化的供應商池來確保他們的在 DeFi 中的資金免受不確定風險的影響。 **在這個模式下,使用者購買保險時需要支付一定金額的保費來獲得保障,保險提供者通過支付的保費獲得池中鎖定資金的一部分利息,**從而在保險和風險之間建立了一種相關性。 **

用戶通過訪問 DeFi 資產的保險提供者的保險產品,可以根據自己的投保需要來購買保障在平臺上損失資金的保險。 DeFi 保險的保費取決於不同的因素,包括保險類型、提供者和期限。 一般比較受歡迎的 DeFi 保險都針對於對 DeFi 協定的攻擊、穩定幣價格崩盤和交易所駭客攻擊,此外有的保險還能夠覆蓋到特定的智能合約漏洞、Slashing 削減事件、收益代幣(Yield Token )損失等等。

去中心化存儲保險的推出對於無論是使用者還是專案方均能受益:

  • 從使用者角度出發: Web3 數據存儲保險一般涵蓋了數據洩露和駭客攻擊,使用者將更加放心他們存儲在去中心化存儲網路的數據,而不必擔心數據被盜或濫用。 對於某些特別重要的商業、政府機密檔,使用者可能依舊更願意存儲在私人實體硬碟;但是對於個人隱私數據,比如值得自己珍藏一生的照片、音視頻等等(這累積下來會不少),如果依舊使用硬碟的話可能並不是那麼方便來隨時更新數據,除了需要購買價格高昂的硬碟,還需要擔心硬碟壽命、質量等問題。 而如果你通過先把數據存儲在 Arweave 等去中心化存儲網路中,再購買一份數據保險,那麼你就完全不用擔心那麼多了,只需要定期查看自己的數據情況,如果數據丟失或者出現異常了,那麼你將獲得天價的保險賠償,雖然貌似也是一件好事,但我們都不希望這發生。 同時,數據存儲保險的引入也是一種 Web3 全民性質的數據安全科普,將提高使用者對數據安全的意識,並可能採取更多措施來加強其數據的保護,例如使用更強的密碼、啟用多因素身份驗證等。
  • **從專案方(生態)角度出發:**提供Web3數據存儲保險的專案方一定會為所在生態帶來數據存儲的指數級增長。 為了吸引更多使用者,去中心化儲存專案方之間的競爭不僅僅只是存儲空間和價格了,將演變為數據安全性的競爭,這可能會顛覆目前的去中心化存儲格局,存在數據丟失風險的 Filecoin 很有可能會因此失去掉龍頭地位。 競爭也將會極大的鼓勵他們不斷改進其數據安全和備份機制,畢竟只要出錯就要支付天價的保額,去中心化儲存專案方為了降低數據損失和風險,可能會進一步提高其數據冗餘、備份和恢復機制以確保數據始終可用。

**DeFi 保險可以為去中心化數據保險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啟示,特別是從消費者心理的角度來看,一個專案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得到使用者的信任。 **DeFi 保險在黑暗森林中實實在在地提升了安全感,讓使用者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去中心化生態系統中尋找到了信任,這對於去中心化存儲專案也很重要,消費者需要相信他們的數據在去中心化網路上能夠得到安全保障,而此時一定需要一份保險來承諾給用戶他們的數據不會丟失、不會被濫用或洩露。

! [暢想存儲賽道下一輪敘事:數據保險] (https://img-cdn.gateio.im/resized-social/moments-69a80767fe-d5110f63b0-dd1a6f-cd5cc0)

**Arweave 天生就契合數據存儲保險與之結合,其已經能夠在技術上實現數據的永久存儲和安全存儲,也能通過智慧合約來構建數據擔保市場實現數據存儲保險。 **然而,去中心化存儲的數據保險推廣似乎並不是那麼容易,畢竟直到現在 Web3 還未出現商用級的數據存儲保險用例,說明引入數據存儲保險也可能引發一些新的挑戰,例如:

  • **保費與保額:**保險提供者需要使用複雜的數學模型和不同於 Web2 的風險評估標準來確定保費和保額的定價,以確保其能夠在承擔風險的同時維持可持續性。 同時,數據存儲保險的保費可能對於使用者來講會再次導致去中心化儲存的使用成本增加,這可能會影響一批小型企業和個人使用者的付費意願,雖然一般需要投保的數據的安全問題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雖然短期來看存儲成本依舊無法降低。
  • **市場接受度:**引入去中心化數據存儲保險需要市場的廣泛接受。 **使用者和企業可能還需要時間來適應這種新的保險模型,包括對風險的認知和對數據安全的需求,畢竟使用者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 **而開發適合不同用例的數據存儲保險產品可能還需要對行業需求、痛點和風險做出非常詳盡的分析。
  • **法律和監管挑戰:**去中心化是屬於全球的,**雖然保險的執行可以讓智慧合約來進行,但保險的權利與義務仍需要法律來界定,但是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數據存儲和數據保護的法律和監管要求各不相同,確定數據存儲保險的責任和賠償範圍可能非常複雜。 **數據在去中心化網路上遭到損害的定義需要制定出共識,以免使用者與專案方的信息不對稱讓賠償和追責的過程成為難題。

總而言之,**Web3數據存儲保險的引入標誌著去中心化儲存再次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它有潛力提高使用者對去中心化儲存的信任,併為數據安全問題提供額外的保障。 然而,數據安全保險服務是一項複雜的決策,涉及技術、法律、政策和使用者教育等多個方面,它也需要供應商、保險提供者和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以確保其有效性和合規性,**讓使用者和供應商都需要在保費、數據隱私和政策規定等方面有更多的理解和透明度,明確雙方的其權益和責任。 **

全球傳統保險市場仍然龐大,我們已經見證了 DeFi 保險的興起,這讓去中心化保險成為區塊鏈行業中一個小而有前途的領域。 在未知的 Web3 黑暗森林中,Web3 數據存儲保險能夠極大地提升用戶對於去中心化存儲的信任,而去中心化存儲數據保險的發展一定也需要技術、法律、監管和商業方面的協同努力,我們也期待著更多去中心化存儲保險的創新用例出現,來共同賦能去中心化存儲的明天!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