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活動: #FST创作大赛# 💥
在 Gate廣場 發布 CandyDrop 第71期:CandyDrop x FreeStyle Classic Token (FST) 相關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3,000 FST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8月27日 – 9月2日
📌 參與方式:
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F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
內容不少於 80 字
帖子添加話題: #FST创作大赛#
附上 CandyDrop 參與截圖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1,000 FST
二等獎(3名):500 FST/人
三等獎(5名):200 FST/人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或刷量
獲獎者需完成 Gate 廣場身分認證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 Gate 所有
活動詳情連結: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757
數位人民幣0費率推廣 不能沒有支付服務商
最近有網友向央行建言,希望加快數位人民幣推廣。 大概意思是,現在數位人民幣推廣比較慢,主要是很多收款設備不支援,該網友建議各大銀行主動提供免費POS,銀行可以吸儲,商戶獲得0費率,基本是雙向奔赴的好事,這一定能成。
央媽回復大意則為:試點階段就鋪過免費的設備了,你的提議,咱再研究研究。
網友的建言,乍一看很有道理,但從支付產業的運營邏輯來看,一些細節上可能有些問題。
不是所有銀行都願意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從單一商家、銀行的角度來看,網友的建議無疑是可行的,比如財大氣粗的工行,免費給商家POS機讓其支援數字人民幣,商家把收款資金存在工行。
事實上,現在很多三四線城市的銀行在推行移動支付這件事上,也這麼干。 為了吸收存款,並獲得商戶數據,進而提供更多的放貸可能,銀行願意免費為商家提供支付產品(POS機或聚合碼),甚至進行補貼,商家可以多收多得。
但如果遇到數字人民幣,可能不是所有的銀行都願意這麼干。
目前只有10家2層銀行,擁有數字人民幣的私人與對公帳戶開立許可權;此外,支援在數字人民幣App上進行綁定,實現提現或充值的銀行一共也才49家。 這也就意味著,不是所有的銀行能夠參與網友建議的“送POS,換存款”活動。
即使是所有的銀行都可以成為綁卡銀行,也就是擁有了數位人民幣的提現能力,打通了存款通道,一切也不會那麼順利。 以現在提現路徑來看,收款到數位人民幣帳戶,再從數位人民幣帳戶轉到指定銀行帳戶(數字人民幣帳戶是2層銀行掌控),這就意味著參與“送POS,收存款”活動銀行的所有數字人民幣管道來源存款,都會被2層所知曉,這仍然很奇怪,甚至讓銀行感覺不舒服。
不僅如此,由於現在很多規則尚沒有確定,權責劃分尚不明晰,許多非2層機構在推廣數字人民幣時,都在私下訴苦,認為是在“為2層打工”,自己吃不到肉。
所以,如果擺脫不了“為2層打工”的產業現狀,“送POS,換存款”活動難以開展,數字人民幣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待完善。
不可忽視的支付服務商群體
網友的建議提到了對商家和銀行的雙重利好,卻忽視了支付行業的主要群體,那就是中間龐大的服務角色,這包括持牌收單機構、支付外包服務商、SaaS服務商等。 可能有人會疑惑,難道就不能剔除“中間商”,讓商家與銀行直接對接嗎?從支付的發展歷史來看,可以,但發展不會太好。
我國早期的支付電子化發展過程中,便是銀行為主要角色為商戶提供收單服務。 然而相對於拉存款、放貸款這類業務,收單業務盈利能力較弱,是一個“又苦又累”更偏向於服務型的業務,習慣了“躺著賺錢”的銀行,根本就不太願意去做收單。 這也使得銀聯成立之初,不得不單獨再成立一個部門,專門做收單,這後來也就成為銀聯商務。
直到2011年,央行首次發放支付牌照,讓支付向更加市場化的方向轉變。
從數據來看,2011年年末的聯網商戶和終端數量分別是318.01萬戶和482.65萬台,到2018年年末,這兩個數值分別增長到2733.00萬戶和3414.82萬台,實現了7-8倍左右的增長。 此後,聯網商戶和終端數量進入高質量發展期,數值變化不大。
這個快速增長的過程中,更加市場化的支付機構及服務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即使是當下的銀行,雖然也補貼或者免費的方式推廣自身的移動支付產品,但在實際的地推或服務過程中,仍然高度依賴收單機構和服務商群體,“聯合收單”成為了現在銀行拓展支付服務的重要合作模式。
對於銀行的收單服務,業界觀點普遍認為,銀行適當作為較為後端的角色存在,如帳戶、資金管理方、企業貸款提供方,而地推、售後、商戶巡檢等一系列問題,銀行適合將此類業務外包給其他機構。 這是由於銀行本身人力成本高、合規要求高、服務靈活度低等一系列因素限制所決定的。
從各種表像來看,數位人民幣在推廣到商戶受理的過程中,與傳統的收單業務邏輯存在較多共通點,除了沒有費率,很多支付人甚至就將其視為收單服務。 POS的布放、維護;商戶的巡檢;錯誤交易的調單拒付,這龐大的工作量,這都不是單單銀行可以完成的。
這便是22779家收單外包機構存在的價值。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收單外包備案機構數量,截至2023年10月20日)
所以在數位人民幣的推廣中,2層銀行重要,2.5層支付服務群體也同樣重要——它們是能夠真正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的存在。 有新角色參與,那就意味著,在網友建議的「送POS,換存款」活動中,銀行獲益之後必然需要分一部分給收單外包體系,這就涉及到更加複雜的數字人民幣盈利及分成機制了。
這就是央行前行長周小川所說“(數字人民幣)要設定一個價格體系”、外匯局陸磊提議在數字人民幣上“載入關於利率的智慧合約”等理論方向的價值所在。
整體上來說,網友的建議可能不太成熟,央行的研究仍然在繼續,涉及千萬商家,十幾億國人的支付體系改革並沒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