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送福,大獎轉不停!Gate 廣場第 1️⃣ 3️⃣ 期秋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5,000+,iPhone 17 Pro Max、Gate 精美週邊、大額合約體驗券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3&refUid=13129053
💡 如何攢成長值,解鎖更多抽獎機會?
1️⃣ 進入【廣場】,點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社群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 必中,手氣再差也不虧,手氣爆棚就能抱走大獎,趕緊試試手氣!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7381
#成长值抽奖赢iPhone17和精美周边# #BONK# #BTC# #ETH# #GT#
亞洲雙城記:香港與新加坡的RWA賽道角逐
2025年9月,亞洲兩大金融中心幾乎在同一周亮出了各自的代幣化底牌。香港金管局宣布第三批Ensemble沙盒擴容至綠色債券、碳信用和私募基金三大類資產。而新加坡金管局則正式放行REITs直接上鏈交易,並向散戶開放了投資門檻降至10美元的交易渠道。
這場同步發生的“沙盒競賽”背後,是香港與新加坡對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未來走向的不同詮釋。隨着全球RWA市場的快速發展,香港與新加坡的路徑選擇不僅關乎自身定位,更將影響全球資本在亞洲的流向。
政策推進:Ensemble項目****與代幣化基礎設施
根據中國證券網9月17日報道,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最新的施政報告中進一步明確了代幣化市場的發展路徑。金管局將繼續推進Ensemble項目,具體包括推動商業銀行推出代幣化存款並與真實代幣化資產(如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進行交易結算,同時協助政府將代幣化債券發行恆常化,並通過監管沙盒鼓勵銀行加強風險管理。
此外,報告還提出將豐富黃金投資工具,支持發行黃金基金及開發代幣化黃金投資產品。Ensemble項目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沙盒試驗,讓業界在實際業務場景中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新一代金融基礎設施,被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視爲推動代幣化生態系統規模化發展的關鍵架構。
回顧2024年施政報告,代幣化已是重點議題。金管局當時正通過Ensemble項目沙盒試驗電子提單代幣化,以降低貿易融資中的欺詐風險。根據金管局總裁餘偉文透露的數據,截至2025年7月中,香港已有22家銀行獲準銷售數字資產相關產品,13家銀行可銷售代幣化證券,5家銀行提供數字資產保管服務。2025年上半年,銀行數字資產相關產品及代幣化資產交易總額達261億港元,同比大幅上升233%,並已超過去年全年總額,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香港策略:錨定內地資產池的閉環生態
香港的RWA策略帶有鮮明的制度設計與主權背書特徵。金管局通過“常青計劃”已協助政府成功發行兩批大規模代幣化綠色債券,2024年2月發行的多幣種債券總值達60億港元,極大提升了結算效率,將T+5的結算週期縮短至T+1。這一效率的提升不僅證明了代幣化的實際效益,還爲香港作爲綠色金融中心增添了新籌碼。
在此基礎上,香港進一步將Ensemble沙盒擴容至綠色債券、碳信用和私募基金等領域。這不僅僅是規模的擴大,更是推動香港金融生態從傳統走向數字化與全球化的一大步。具體的項目包括匯豐、渣打與螞蟻數科聯合進行的10億美元綠色債券鏈上發行,以及京東科技與Sui公鏈合作將巴西光伏項目的綠證拆分爲鏈上憑證,標志着香港在綠色金融及跨境融資領域的創新與領先。根據新浪財經在2025年9月14日的報道,這些舉措進一步鞏固了香港在國際可持續金融領域的領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9月14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財政司官網發表《司長隨筆:共鑄全球可持續未來》,他在文中表示所有沙盒項目必須接入港元穩定幣結算。這一規定遠非技術性的決策,而是香港構建數字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要素。通過構建以港元穩定幣爲核心的結算層,香港確保了未來市場規模化發展時,其核心結算層將牢牢掌握在金管局手中,這一戰略思路無疑是在全球RWA代幣化領域爲香港奠定了長期競爭優勢。
新加坡路徑:開放零售與跨鏈標準
與香港的“閉環”思維不同,新加坡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開放路徑。新加坡金管局主導的“守護者計劃”(Project Guardian)最鮮明的特徵是其“廣邀賓客”的協作模式。該計劃匯集了超過40家全球頂級金融機構以及英國金融行爲監管局、日本金融廳等國際監管夥伴,展現出構建開放生態系統的雄心。
據《聯合早報》2025年9月報道,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放行了REITs直接上鏈交易,並允許散戶參與,將最低認購額從5000新元大幅降至10美元。這一舉措不僅顯著降低了投資門檻,更在機構與零售市場之間架起了橋梁,標志着新加坡在數字資產市場的開放性上邁出實質性一步。此類政策有效降低了參與壁壘,提升了市場流動性,進一步增強了全球投資者對新加坡市場的信任與參與意願。
政策紅利之下,市場創新迅速跟進。例如,據CoinDesk8月21日報道,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星展銀行已在以太坊公鏈上發行代幣化結構性票據,將傳統10萬美元的投資門檻降至1000美元。這一創新爲投資者提供了更豐富的資產選擇,也讓更多零售投資者得以參與到傳統金融工具的數字化與全球化進程中。
在技術層面,新加坡發布了《資產代幣化技術白皮書》2.0,並向國際清算銀行提交了“跨鏈互操作”三層架構,意圖通過這些舉措讓新加坡成爲全球資產代幣化的標準樞紐。MAS的戰略目標是使新加坡成爲一個中立、可信的樞紐,讓不同的數字資產網路在此交匯互通。
市場回應:機構用腳投票的差異化布局
隨着香港與新加坡兩地政策的逐步落地,市場已經做出了直接的回應。金融機構正在根據自身業務特性,選擇最符合其戰略布局的市場。匯豐便採用了雙總部運作模式,在香港協助佛山城投把3億美元綠色債券搬上鏈,同時在新加坡托管REITs並衝刺年內10億新元的目標。根據2025年9月14日新浪財經的報道,這種分工體現了機構對兩地優勢的清晰認識:香港適合內地關聯的機構資產,而新加坡則更適合面向全球的零售產品。
螞蟻數科的布局更具戰略靈活性:在香港獲取了1、4、9號牌照專門處理“內地資產—香港發行”業務,而在新加坡則申請支付牌照充當XSGD結算通道,這種布局反映了企業應對不同市場需求的精準策略。
摩根大通Onyx則選擇在監管透明、標準易輸出的新加坡開展零售級REITs業務,而在香港則仍停留在機構試點階段,以避開外匯與穩定幣方面的不確定性。招銀國際美元貨幣市場基金通過多鏈部署完成RWA代幣化,成爲全球首只港新互認基金上鏈的案例,這一創新嘗試結合了香港的資產優勢與新加坡的技術平台,爲雙城合作提供了新範式。
未來展望:競爭還是互補?
表面上,香港與新加坡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競速,實質上則是“合規+資產”與“標準+技術”兩種金融哲學的碰撞。短期來看,香港憑藉內地資產池深度及2026年港股通代幣化的提前推動,可能在較短時間內佔據領先地位;而新加坡憑藉其零售市場的廣泛參與度和跨鏈標準的前瞻性布局,也有可能憑藉國際化優勢實現後來居上。
從中長期來看,資產端與標準端必然會融合。香港有望成爲內地優質資產的全球數字發行平台,而新加坡則可能成爲跨鏈標準和零售分發的核心樞紐。最終的贏家不會僅僅是某一個城市,而是率先跑通“資產—標準—資金”閉環的生態。
對於投資者而言,選擇賽道比選擇城市更爲關鍵。偏好高收益的基金可能傾向於香港,而求穩求流動性的全球資產管理公司則可能將新加坡作爲其RWA試驗田。
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AI與區塊鏈的“雙螺旋”正在驅動RWA的基礎設施重構。螞蟻數科推出的Layer2鏈支持10萬TPS交易,使“毫秒級可信交易”成爲可能;Chainlink DECO協議結合零知識證明技術,在保護隱私的同時驗證鏈下資產的真實性,爲RWA代幣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
隨着技術和市場的不斷演進,數字金融的疆域正重新繪制。香港與新加坡的探索猶如兩條並行的
河流,終將匯入同一片海洋。未來十年,我們或許將看到的不是某一城市的勝利,而是一個互聯互通的全球RWA生態的誕生。
作者:梁宇 編審:趙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