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AI 基建是泡沫,還是「抱團買時間」?拆解3萬億美元背後的金融結構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泡沫 vs 非泡沫」的二元辯論,答案可能比你想的更復雜、也更精密。我沒有能夠預知未來的水晶球。但我試着深入拆解這場盛宴底層的金融結構,建構出一套分析框架。
文章較長且多細節,先講結論:
方向上,我不認爲這是大泡沫。但個別環節存在高風險。
更精準地說,現在的 AI 基建像是一場「抱團 + 買時間」的長徵。大廠(Microsoft、Google、Meta、Nvidia…等)利用財務工程撬動巨額槓杆,但把主要信用風險外包給專案公司(SPV)與資本市場,將所有參與者的利益緊密綁定。
所謂的「買時間」,是指它們在賭自己的現金流與外部資源的耐心,能否撐到「AI真正提升生產力」那天到來。
如果賭贏,AI將兌現承諾,大廠是最大贏家。如果賭輸(AI進展不如預期或成本過高),最先受傷的是提供融資的外部資源。
這不是2008年那種「銀行槓杆過度、單點引爆」的泡沫。這是直接融資的巨型實驗,由地球上最聰明、現金最充裕的企業主導,用復雜的「表外融資」策略,把風險拆成許多可交易的片段,分散給不同投資人消化。
就算不是泡沫,也不代表所有的AI基建投資都可以得到好的 ROI。
01 理解核心:「抱團」的利益綁定機制
所謂「抱團」,是指這場AI基建將五方利益緊密綁定:
科技巨頭(Meta、Microsoft、Google)和它們的大模型合作夥伴(OpenAI、xAI):需要算力,但不想一次性砸錢。
芯片供應商(Nvidia):需要持續的大訂單來支撐其估值。
私募基金(Blackstone、Blue Owl、Apollo):需要新資產類別來擴張資產管理規模、收取更多管理費。
Neocloud(CoreWeave、Nebius)以及混合型雲端服務提供商(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提供基建與算力,但同時需要大廠長約來撬動融資。
機構投資人(養老基金、主權基金、傳統基金像是 BlackRock):需要高於公債的穩定收益。
而這五方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例如:
Nvidia 給 CoreWeave 優先供貨,同時投資其股權
Microsoft 給 CoreWeave 長約,同時協助其融資
Blackstone 提供債務融資,同時從養老基金募資
Meta與 Blue Owl 共同成立 SPV,共擔風險
OpenAI 與其他大模型廠商持續拉高模型參數、推理能力和訓練規模的標準,等於不斷提高整體產業的算力需求門檻。特別是在與 Microsoft 的深度綁定下,這種「技術外包、壓力內化」的合作結構,讓 OpenAI 雖不出錢卻成爲加速全球資本支出競賽的點火者。它不是出資方,卻是推動全場槓杆加碼的實際策展人。
沒有人能獨善其身,這就是「抱團」的本質。
02 資本的架構 — 誰在出錢?錢又流向了誰?
要理解整體架構,我們可以先從下面那張資金流向圖說起。
科技巨頭需要天文數字的算力,有兩條路:
自建資料中心:這是傳統模式。優點是完全掌控,缺點是建設緩慢,且所有資本支出和風險都壓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
尋求外部供應:巨頭們並不是簡單地去租用伺服器,而是催生了兩種核心的「外部供應商」模式。這是當下的新趨勢,也是我們分析的重點。
第一種是 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 / 特殊目的實體,這是一種純粹的金融工具。你可以將其想象成一個專門爲「單一項目、單一客戶」成立的特殊實體。
商業模式:例如Meta想蓋資料中心,但不想一次出一大筆錢,就與資產管理公司合組SPV。 SPV唯一任務是建造並營運這座專屬於Meta的中心。投資人拿到的是以租金現金流爲底的高品質債權(公司債+專案融資的混種)。
客戶類型:極端單一,通常只有一個(例如Meta)。
風險程度:生死完全系於單一客戶信用。
第二種是 Neocloud (如 CoreWeave, Lambda, Nebius),這是獨立營運公司(Operating Company, OpCo),有自己的營運策略與完全的決策權。
商業模式:舉例來說 CoreWeave 自籌資金(股權和債權)購買大量GPU,轉租給多個客戶,籤「保底/預留」合約。靈活但股權價值波動大。
客戶類型:理論上多元,實際早期高度依賴大廠(例如 Microsoft 對 CoreWeave 的早期支持)。由於規模較小,不像SPV背靠單一富爸爸,Neocloud 對上遊供應商(Nvidia)的依存度更高。
風險程度:風險分散到多客戶,但營運能力、技術、股權價值都影響存亡。
盡管在法律和營運結構上截然不同,但兩者的商業本質殊途同歸:都是巨頭的「算力外部供應商」,將巨額GPU採購和資料中心建設從巨頭資產負債表上「移出」。
那麼這些 SPV 和 Neoclouds 的錢從哪裏來?
答案不是傳統的銀行,而是私募信貸基金(Private Credit Funds)。爲什麼?
這是因爲2008年後,《巴塞爾協定III》對銀行資本適足率要求嚴苛。銀行承擔這種高風險、高集中度、長天期的巨額貸款,需提列的準備金高到不符成本。
銀行「不能做」、「不敢做」的生意,創造了巨大真空。 Apollo、Blue Owl、Blackstone這些私募巨頭填補了空缺——它們不受銀行法規限制,能提供更靈活、更快速、但利率也更高的融資。以專案租金或GPU/設備與長約做擔保。
對它們而言,這是極具吸引力的大餅 - 許多有傳統基建融資經驗,而這主題足以讓管理資產規模成長數倍,管理費和附帶權益 (Carried Interest) 大增。
那這些私募信貸基金的錢,最終又是從哪裏來的?
答案是機構投資人(LPs),例如養老基金(Pension Funds)、主權財富基金、保險公司,甚至是一般投資人(例如透過BlackRock發行的私募信貸ETF - 裏面就有 Meta 項目下的 144A 私募債 Beignet Investor LLC 144A 6.581% 05/30/2049)
風險鏈的傳導路徑於是確立:
(最終風險承擔者)養老基金/ETF投資人/主權基金 → (中介機構)私募信貸基金 → (融資實體) SPV 或 Neocloud (如 CoreWeave) → (最終使用者) 科技巨頭 (如 Meta)
03 SPV 實例分析 — Meta 的 Hyperion
要理解SPV模式,Meta的「Hyperion」計劃是一個絕佳案例(足夠多公開資訊):
結構/股權:Meta與Blue Owl管理基金組JV(Beignet Investor LLC)。 Meta 20%股權、Blue Owl 80%。以SPV 144A結構發債。 JV蓋資產、Meta長約承租。施工期資本支出在JV,融資租賃開始後資產逐漸轉至Meta資產負債表上。
規模:約 273 億美元債(144A 私募債)+約 25 億美元股權,爲美國史上最大宗單筆公司債/私募信貸式專案融資之一。而到期日是2049 年,這種長天期攤還結構,本質是「先把最難的時間風險鎖住」。
利率/評級:債務獲 S&P A+ 評級(高評級讓保險業者可以配置),票面利率約6.58%。
投資人結構:PIMCO認購180億;BlackRock旗下ETF合計逾30億。對這羣投資人來說,這是極具吸引力的高品質穩定收益。
現金流與租約:Blue Owl 看上的不是可能貶值的 GPU(我認爲現在市場中有些人擔心 GPU 的折舊年限假設太長是放錯重點,因爲 GPU 只是硬體部分,而 AI 的整體價值在於硬體+模型,舊款硬體的價格因迭代而跌價,不代表最終 AI 模式應用的價值也跟着下跌),而是 Meta 長期租約支撐的 SPV 現金流(從 2029 年起)。建設期資金還預配在美國公債降低風險。這結構融合了公司債流動性與專案融資保護條款,同時是 144A-for-life(投資人圈子受限)。
那爲什麼這種架構的短期風險極低?
這是因爲在這種結構下,Hyperion 任務單純:左手收 Meta 租金,右手付 Blue Owl 利息。只要 Meta 不倒(可預見未來機率極低),現金流就穩如磐石。不需擔心 AI 需求波動、GPU 跌價。
這個 25 年的超長天期、按租金攤還的債權結構,只要租金穩定進來、利息正常支付,就鎖住了所有近期的再融資風險。這就是「買時間」的精髓(讓AI應用創造出來的價值慢慢追上財務結構)。
同時 Meta 用自己的信用與強大現金流,換取繞過傳統資本支出的巨額長期融資。盡管現代會計準則(IFRS 16)下,長期租約最終仍以「租賃負債」上表,但優點在於:前期建設期數十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壓力,以及相關建設風險與融資業務,都先轉嫁給 SPV。
把一次性巨額資本支出,轉化爲未來 25 年分期攤還的租賃費用,極大優化現金流。然後賭這些 AI 投資能否在10-20年產生足夠經濟效益支付本息(以債券 6.58% 的票面利率來看,考慮營運費用,以 EBITDA 計算的 ROI 至少要在 9-10% 才能讓股權持有者得到還不錯的報酬率)。
04 Neocloud 的緩衝墊 — OpCo 的股權風險
如果說SPV模式是「信用轉移」,那麼 CoreWeave、Nebius 這類 Neocloud 模式,就是「風險進一步分層」。
以 CoreWeave 爲例,資本結構遠比 SPV 復雜。多輪股權與債權融資,投資方包括Nvidia、VC、成長基金和私募債權基金,形成清晰的風險緩衝序列。
假設AI需求不如預期,或新競爭者出現,CoreWeave 收入大降、付不出高額利息,會怎麼樣:
第一步是股權價值蒸發:CoreWeave 股價暴跌。這是「股權緩衝墊」——最先吸收衝擊。公司可能被迫折價融資,原股東權益大幅稀釋,甚至血本無歸。相比之下 SPV 的股權緩衝墊更薄,因無法直接在公開市場融資。
第二步是債權人受損:只有股權完全「燒光」後,CoreWeave 仍無法償債,才輪到Blackstone 這些私募債權人承受損失。但這些基金放款時,通常要求極好的抵押品(最新GPU)和嚴格還款優先權。
CoreWeave 和 Nebius 都採「先確定長約,再拿長約融資」,在資本市場再融資快速擴張。這個結構的精妙之處在於,大廠客戶可以達到更好資金運用效率,不出資就用未來採購長約撬動更多資本開支,風險傳染到整個金融體系的機率有限。
反之 Neocloud 股東需注意,自己坐的是這場賭局裏最顛簸、但也最刺激的位子。他們賭的是高速成長,還要祈禱管理層的財務操作(債務展期、股權增發)近乎完美無瑕,另外還要留意債務到期結構、質押範圍、合約續籤窗口與客戶集中度,才能更好衡量股權風險報酬比。
我們也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真的 AI 需求成長較慢的時候,誰會是邊際上最容易被拋棄的產能? SPV 還是 Neocloud?爲什麼?
05 Oracle Cloud:非典型雲端玩家的逆襲
當大家都在關注CoreWeave和三大雲端巨頭時,一匹出乎意料的「雲端黑馬」也在悄悄崛起:Oracle Cloud
它不屬於Neocloud,也不是三大科技巨頭的一線陣營,卻靠着高度彈性的架構設計與Nvidia 深度合作,搶下了 Cohere、xAI,甚至 OpenAI 一部分運算負載的合約。
特別是當 Neocloud 的槓杆逐漸喫緊、傳統雲端空間不足時,Oracle 以「中立」與「可替代」的定位,成爲第二波AI算力供應鏈的重要緩衝層。
它的存在也讓我們看到,這場算力爭奪戰並非只有三強對決,還有像 Oracle 這種非典型但極具戰略意義的供應商正悄悄搶位。
但別忘了,這場遊戲的牌桌並不只在矽谷,而是延伸到整個全球金融市場。
衆人覬覦的政府「隱性擔保」
最後,在這場由科技巨頭和私募金融主導的牌局中,還有一張潛在「王牌」- 政府。雖然OpenAI最近公開說「沒有也不希望」政府爲資料中心提供貸款擔保,與政府討論的是芯片廠潛在擔保而非資料中心。但我認爲他們(或類似參與者)原始計劃中,一定包含「把政府拉進來抱團」的選項。
怎麼說?若AI基建規模大到連私募債權都無法承擔,唯一出路就是升級爲國力之爭。一旦AI領導地位被定義爲「國家安全」或「21世紀登月競賽」,政府介入就順理成章。
這種介入最有效方式不是直接出錢,而是提供「擔保」。這種做法能帶來一個決定性的好處:大幅降低融資成本。
年紀跟我差不多的投資人,應該都還記得 Freddie Mac (房地美)/Fannie Mae (房利美)。這兩家「政府贊助企業」(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GSEs)並非美國政府正式部門,但市場普遍相信它們有「隱性政府擔保」。
它們從銀行購買房貸,包裝成MBS並擔保,在公開市場出售後重新將資本導向房貸市場,增加可供放貸資金。也就是它們的存在,讓2008年的金融海嘯影響範圍更大。
想象一下,若未來出現「國家AI算力公司」,由政府提供隱性擔保。它發行的債券將被視爲準主權債,利率無限接近美國國債。
這將徹底改變前面提到的「買時間等生產力上升」:
融資成本極低:借貸成本越低,對「AI生產力提升速度」要求越低。
時間無限延長:更重要的是,能用極低成本不斷展期(Roll over),等於買到近乎無限時間。
換句話說,這做法讓賭局直接「爆掉」機率大降。但一旦爆掉,影響範圍可能擴大數十倍
06 萬億美元的賭注 — 真正關鍵的「生產力」
前述所有的金融結構 - SPV、Neocloud、私募債權 - 無論多麼精巧,都只是在回答「如何付錢」這個問題。
而究竟AI基建會不會成泡沫,最根本問題是:「AI是否真能增加生產力?」以及「速度有多快?」
所有長達10年、15年的融資安排,本質都在「買時間」。金融工程給巨頭一段喘息期,不需立刻見效。但買時間是有代價的:Blue Owl 和 Blackstone 的投資人(養老基金、主權基金、ETF持有者)需要的是穩定的利息回報,Neocloud 的股權投資人需要的是數倍的估值增長。
這些融資方的「期望回報率」,就是AI生產力必須跨過的門檻。如果AI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其速度無法覆蓋高昂融資成本,這精巧結構就會從最脆弱處開始崩塌(「股權緩衝墊」)。
因此未來幾年,要特別關注以下兩個面向:
各領域「應用解決方案」的推出速度:光有強大模型(LLM)不夠。需要看到真正能讓企業掏錢的「軟體」和「服務」。需要這類應用大規模普及,產生的現金流大到足以償還巨額基建成本的本息。
外部限制的制約:AI資料中心是喫電怪獸。我們是否有足夠的電力來支撐指數級增長的算力需求?電網的升級速度是否跟得上? Nvidia 的 GPU 和其他硬體的供應是否會碰到瓶頸,使其「慢於」金融契約所要求的時間表?供給側風險可能讓所有「買來的時間」被熬幹。
簡而言之,這是一場金融(融資成本)與物理(電力、硬體)和商業(應用落地)之間的賽跑。
我們也可以用量化的方式,大略的估計究竟AI需要帶來多大的生產力提升才能避免泡沫:
根據 Morgan Stanley 的預估,這一輪AI投資累積到2028年應該可以達到3萬億美元。
前述 Meta 的 SPV 發債成本大約在 6-7%,而根據 Fortune 的報導,CoreWeave 目前的平均債務利率是 9% 左右。假設產業大多數的私募債權要求回報爲 7–8%、股債比 3:7,換算回來這些AI基建的 ROI (以 EBITDA 與總資本開支計算)需要在 12-13% 才能讓股權收益率達到20%以上。
所以所需 EBITDA = 3 萬億 × 12% = 3,600 億美元;若按 EBITDA 利潤率 65% 計算,對應營收約爲 5,500 億美元;
以美國名義 GDP 約 29 萬億估算,等同約 1.9% GDP 的新增產出需要由 AI 賦能長期支撐。
這個門檻不低,但並非天方夜譚 (2025年全球雲端產業總收入大約爲 4000 億美元,換句話說,我們得至少看到AI賦能再造一到兩個雲端產業)。關鍵在應用變現速度與物理瓶頸能否同步打通。
風險情境壓力測試:當「時間」不夠用時?
前述所有的金融結構,都是在賭生產力能跑贏融資成本。讓我用兩個壓力測試,模擬AI生產力實現速度不如預期時的連鎖反應:
第一種情況,我們假設AI 生產力「緩慢」實現(例如 15 年才實現規模化,但許多融資也許是 10 年期):
Neocloud 最先倒下:CoreWeave 這類高槓杆的獨立營運商,因收入無法覆蓋高額利息,其「股權緩衝墊」被燒光,引發債務違約或折價重組。
SPV 面臨展期風險:Hyperion 這類SPV債務到期時,Meta 必須決定是否用更高利率(市場已目睹Neocloud失敗)再融資,侵蝕核心業務利潤。
私募信貸基金 LPs 蒙受巨大損失,科技股估值大幅下修。這是一次「昂貴的失敗」,但不會引發系統性崩盤。
第二種情況,我們假設AI 生產力被「證僞」了(技術進展停滯或是成本無法降低並規模化):
科技巨頭可能選擇「策略性違約」:這是最糟的狀況。 Meta等巨頭可能判斷「繼續付租金」是無底洞,進而選擇強行中止租約、迫使 SPV 債務重組。
SPV 債券崩盤:Hyperion這類被視爲 A+ 級的債券,其信用將瞬間與Meta脫鉤,價格崩跌。
它可能徹底摧毀私募信貸「基建融資」市場,並極有機會透過前述的連動性,引發金融市場的信心危機。
這些測試的目的是將模糊的「是否是泡沫」問題,轉化爲具體的情境分析。
07 風險溫度計:給投資人的實務觀測清單
而對於市場信心的變化,我自己會持續盯五件事,作爲風險溫度計:
AI 項目生產力的實現速度:包含大模型廠商預期收入的加速或減速(線性增長還是指數性增長)、不同AI產品與項目應用情況。
Neocloud 公司股價、債券殖利率、公告:包含大訂單、違約/修約、債務再融資(某些私募債在2030年左右會到期,需要特別關注)、增資節奏。
SPV 債的二級價格/利差:像 Hyperion 這類144A 私募債是否維持高於面額、交易是否活絡,ETF 持倉是否增加。
長約條款的品質改變:take-or-pay 比例、最短保留年限、客戶集中度、價格調整機制(電價/利率/定價對通膨的調整)。
電力進度及可能的技術創新:作爲最可能變成瓶頸的外部因素,需要關注變電、輸配與電價機制的政策訊號。還有是否有新的技術可以大幅降低用電量。
爲何這不是2008年的翻版?
有些人可能會用類似2008年的泡沫來類比。我認爲這種做法可能產生誤判:
第一點在於核心資產的本質不同:AI vs. 房屋
2008次貸危機核心資產是「房屋」。房屋本身不會有生產力貢獻(租金收益增長極慢)。當房價脫離居民收入基本面,且被層層打包成復雜金融衍生品,泡沫破裂只是時間問題。
而AI的核心資產是「算力」。算力是數位時代的「生產工具」。只要你相信AI高機率在未來某時點,能實質性增加全社會生產力(軟體開發、藥物研發、客戶服務、內容創作),就不用太擔心。這是對未來生產力的「預支」。它有真實基本面作錨點,只是尚未完全兌現。
第二點在於金融結構的關鍵節點不同:直接融資 vs. 銀行
2008泡沫藉由關鍵節點(銀行)大幅擴散。風險透過「銀行間接融資」傳播。一家銀行倒閉(如雷曼),引發對所有銀行信任危機,導致銀行間市場凍結,最終引爆波及所有人的系統性金融危機(含流動性危機)。
而現在AI基建融資結構以「直接融資」爲主。若AI生產力被證僞,CoreWeave倒閉,Blackstone 75億美元債務違約,這將是Blackstone投資人(養老基金)的巨損。
2008後銀行體系確實更強健,但我們不能過度簡化,認爲風險能完全「圍堵」在私募市場。例如私募信貸基金本身也可能用銀行槓杆放大回報。若AI投資普遍失敗,這些基金巨虧仍可能透過兩種路徑外溢:
槓杆違約:基金對銀行的槓杆融資違約,將風險回傳給銀行體系。
LPs 衝擊: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因投資巨虧導致資產負債表惡化,引發它們在公開市場拋售其他資產,觸發連鎖反應。
因此更準確的說法是:「這不是2008那種單點引爆、全面凍結的銀行間流動性危機。」最糟狀況將是「昂貴的失敗」,傳染性較低、速度較慢。但鑑於私募市場不透明性,我們對這種新型態慢速傳染風險,仍須高度警惕。
給投資人的啓示:你在這個系統的哪一層?
讓我們再次回到最初的問題:AI基礎建設是泡沫嗎?
泡沫的形成和爆破來自於預期效益與實際結果的巨大落差。我認爲大方向上不是泡沫,更像精密的高槓杆金融布局。但從風險面看,除了某些環節需特別注意,對小規模泡沫可能帶來的「負財富效應」,也不能掉以輕心。
對於投資人來說,在這場數兆美元的AI基建競賽裏,你必須知道持有不同標的時賭的是什麼:
科技巨頭股票:你賭的是 AI 生產力能跑贏融資成本
私募信貸:你賺的是穩定利息,但承擔「時間可能不夠用」的風險。
Neocloud 股權:你是最高風險、最高報酬的第一緩衝墊。
在這場遊戲裏,位置決定一切。理解這一連串的金融結構,就是找到你自己位置的第一步。而看懂誰在「策展」這場秀,則是判斷這場遊戲何時結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