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倒计时 2 天开启!💥 Gate 广场活动:#发帖赢代币TRUST 💥
展示你的创意赢取奖励
在 Gate 广场发布与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动 相关的原创内容,就有机会瓜分 13,333 枚 TRUST 奖励!
📅 活动时间:2025年11月6日 – 11月16日 24:00(UTC+8)
📌 活动详情: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990
📌 参与方式:
1️⃣ 在 Gate 广场发布原创内容,主题需与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动相关;
2️⃣ 内容不少于 80 字;
3️⃣ 帖子添加话题:#发帖赢代币TRUST
4️⃣ 附上任意 CandyDrop 活动参与截图
🏆 奖励设置(总奖池:13,333 TRUST)
🥇 一等奖(1名):3,833 TRUST / 人
🥈 二等奖(3名):1,500 TRUST / 人
🥉 三等奖(10名):500 TRUST / 人
中国房地产崩盘危机!房贷倒挂潮来袭,卖房倒贴 70 万还欠银行
中国房地产市场爆发系统性危机,房贷倒挂现象蔓延全国。江西南昌某楼盘 2022 年每套房屋价值 120 万元人民币,2025 年仅剩 40 万元,跌幅达 67%,业主已还三年贷款,总投入超现值,但仍倒欠银行 70 万元。这波危机源于需求崩盘、供应过剩和贷款结构陷阱,普通家庭资产七成绑在房产,中产消费力被掏空。
房贷倒挂定义与中国房地产崩盘现实
房贷倒挂是指房屋当前市值低于剩余房贷余额的现象。当房主试图出售房屋时,不仅无法用售屋款项清偿贷款,还需自掏腰包补足差额,甚至「倒贴」。这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已成常态,尤其在 2025 年房价持续探底的背景下,进一步爆发出一波「断供潮」和「卖房难」浪潮。这不仅仅是个别城市的问题,而是中国房市普遍面临的系统性危机,影响了数百万家庭,放大了中产阶层的财务压力。
中国房地产市场自 2021 年「三道红线」政策上路后,进入了长达四年的下行通道。2025 年跌势不减反剧,需求崩盘是首要原因。经济放缓、青年失业率逾 20%、人口负增长,市场购屋意愿降至冰点。当购房主力军的年轻世代面临就业困境时,买房梦想自然遥不可及。
供应过剩则雪上加霜。开发商资金断链,法拍屋激增。标普预测 2025 年中国新房销售额将再跌 8%。恒大、碧桂园等龙头房企的债务危机未解,导致大量烂尾楼和强制拍卖物件涌入市场,进一步压低价格。贷款结构陷阱是最致命的。中国房贷多采「先息后本」策略,前期几乎只还利息,本金减缓有限。一旦房价跌幅超过 20%,极易沦为家庭的负资产。
这种贷款结构在房价上涨周期中看似合理,因为业主可以享受资产增值。但在下行周期中,这种设计成为灾难。假设一套 100 万元的房子,首付 30 万,贷款 70 万,前五年可能只还了 10 万本金,但若房价跌至 70 万,业主实际上已经零资产。若跌至 60 万,则成为负资产,卖房不仅拿不回首付,还需倒贴 10 万才能清偿贷款。
真实案例揭示中产家庭的财富崩塌
(来源:X)
据社交媒体用户爆料,在江西南昌的一个楼盘,2022 年每套房屋价值 120 万元,如今仅剩 40 万元,跌幅达到三分之二。业主已还三年贷款,总投入已超现值,但仍倒欠银行 70 万元。这个案例极具代表性,假设该业主首付 36 万(30%),贷款 84 万,三年还款约 20 万(多为利息),总投入 56 万,但房子现值仅 40 万,意味着已亏损 16 万。更惨的是,剩余贷款约 70 万,若要卖房清偿,还需倒贴 30 万。
另一个案例来自广东,一男子在疫情前首付 60 万、累计还款 50 万,总投入 110 万人民币买的房,现市值仅 90 万。这意味着即使卖房,他不仅无法收回投资,还需继续偿还剩余贷款。若他选择断供,房子将被法拍,而法拍价格通常低于市场价 20-30%,最终可能仅拍得 60-70 万,他仍需偿还差额并承担信用破产的后果。
更悲惨的案例是法拍悲剧。一男子 128 万人民币购屋,断供后法拍仅 60 万,执行现场情绪崩溃。这个案例显示,法拍并非解脱,而是更深的深渊。假设他首付 38 万,贷款 90 万,还款数年后剩余 80 万本金,法拍 60 万仅能清偿部分贷款,他仍需偿还 20 万差额,同时失去首付和多年还款的投入,总损失超过 60 万。
房贷倒挂典型损失路径
购房阶段:支付高额首付(通常 30%),耗尽家庭积蓄
还款阶段:前期主要还利息,本金减少极慢
价格暴跌:房产市值跌破贷款余额,成为负资产
被迫出售:售价不足清偿贷款,需自掏腰包补差额
信用破产:若无力补差额,面临法拍和信用记录污点
这些案例揭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残酷现实:过去被视为「稳赚不赔」的投资,如今成为掏空家庭财富的黑洞。
系统性危机威胁中国经济稳定
这波「房贷倒挂」潮暴露出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脆弱性。首先是财富幻象破灭,普通家庭资产七成绑在房产,房价重挫无疑将直接掏空中产消费力。当房产这个「最大资产」变成负债时,家庭消费必然萎缩,进而拖累整体经济。中国政府试图透过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但在房产财富缩水的背景下,这些努力收效甚微。
其次是金融连锁风险。中国房地产一度占 GDP 总额的近三成,坏帐攀升恐拖累银行与地方财政。彭博 14 日揭露,亚洲银行正受到最新一轮中国房市危机冲击,若未达成展延或再融资协议,恐有超过 10 亿美元房地产贷款面临违约风险。其中一笔是香港开发商侨福集团 9.4 亿美元的贷款,参贷行包括汇丰、恒生银行和大华银行以及板信等数家台湾金融机构。
另一笔由私募股权公司基汇资本主导的一个基金,未能偿还本周到期的 2.6 亿美元贷款,导致债权人可能在未来几天宣布贷款违约。这些案例显示,中国房地产危机已不仅影响国内,更波及国际金融机构。参与贷款的银行面临两难:一再延长期限并不能解决产业问题,但迫使借款人违约可能会导致贷款损失。
人口结构恶化加剧了长期风险。至 2050 年,中国人口预计将减少 1 至 2 亿,三四线城市需求或将长期萎缩。这意味着房价下跌不是短期调整,而可能是长期趋势。当人口减少、城市收缩时,房产供过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房价回升希望渺茫。
台湾金融业缩减对中曝险应对风险
这几年因中国经济下行,房企爆雷不断,台湾金融三业对中曝险持续缩减。根据金管会最新统计,截至 2025 年 8 月底,金融三业(银行、保险与证期投信)对中曝险金额为 8020.55 亿元,年减 2017.54 亿元,减幅 20.1%。其中,银行业从去年 8 月对中曝险 9235.29 亿元,大幅度降至今年 8 月底的 7410.31 亿元,年减 19.76%。
值得注意的是产险业,从 2023 年 1 月迄今,对中国就没有任何曝险,也就是 32 个月「零曝险」。这显示台湾金融机构已充分意识到中国房地产风险,主动缩减曝险。然而,如侨福集团贷款案所示,部分台湾银行仍有风险敞口,需密切关注后续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房市恐呈「都市稳、边缘崩」的格局:一线都市圈(如长三角、粤港澳)因产业与人口虹吸尚能支撑,广大二三四线城市则持续探底。中国人对房产「永不跌」的信仰已彻底破碎,市场信心重建需耗时数年,普通家庭正为过去的系统性失衡付出沉重代价。